《他们是谁》摄影,120x120cm,2002年,赵半狄 禅宗常说:山是山,水是水。在你迷中,山是山,水是水。在你悟中,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即所谓的迷者“骑驴觅驴”。悟者,自有佛心。 所以,有禅的人或者圣人,既有佛心,又同样是平常人。圣人就是一种自在的人,禅宗也称自由人。圣人的境界,就是“人境俱不夺”的境界,此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人已经不是过去的人。但是圣人不从人的角度说话,而是从天的角度说话,或先天之语。因为,佛心,具有超凡的境界,他想到的事,看到的问题,已经不是一般的问题。所以得禅的人,既是圣人,也是常人,但他的心情、思想、境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可以得到的,这就是有禅与无禅的区别(参见杜一心,《禅宗图文百科》)。 禅宗是哲学。哲学的问题,是主观思维和客观现实的矛盾如何统一的问题。我认为,禅宗,同样以认真的态度对待这一问题,它以主观包容客观,以心代替物,成了物的思想者。二层画面或叫“双重视觉”,其哲学的含义,就是对立统一。它呈现的非常规的视觉现象,同样是对当代艺术形态一种逆向的思维,即禅宗中那种反叛的精神。禅宗的佛心,其实就是一种独立的思考,大胆怀疑,否定权威,不畏偶像的自由意志。而这恰恰如同你提出的“反演法”和“唯智论”的思辨境界。这是认识论的高度,也是一切知识的高度。可以说,所有真正的认识都是建立在这种境界上的认识,也只有具有这样的境界,认识才具有知识的意义。所以“唯智论”,既是一种高度,也是一种难度,同样是一种态度,或者方法论,这是禅宗之道,也是禅意的境界。 依此,体验才具有了重要的意义,到达心的境界。而二元论,正是体验中的“反演法”,是智的思辨,是道生的“顿悟成佛义”、“心生则种种法生”的辩证思想,它可以破解所有的二元论,包括:内在与外在之间的二元论,自负与自谦之间的二元论,表相与事实之间的二元论,实质与偶像之间的二元论。 我认为,二元论的思辨,可以归为禅门对法。《坛经·付嘱品第十》说:“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法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遇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六祖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有此就有彼,一切法都是相对而存在的,相反而相成。六祖提出用无穷组合的两极来破除“我执”、“法执”等偏见,这是禅宗吸引学人的重要方法。 我认为,禅门对法持有完全的哲学态度,它拥有相当的辩证法思想,是科学思维必要的方法论,也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哲学词汇:一分二,对立统一的科学世界观。就此,我们可以想象大千世界,其禅门对法无处不在,你会发现周围所有的事,都拥有禅意。例如,形之对:厚与薄对,方与长对,圆与尖对;行之对:站与坐对,醒与睡对,梦与清对;色之对:黑与白对,红与蓝对,黄与紫对,灰与亮对;命之对:饱与饥对,生与死对。甚至,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学院艺术与当代艺术,单一画面与“双重视觉”,三维一度与“四维二度”等。只要愿意,可以无止境地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