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答劳伦佐·萨斯尔·德·佩克的提问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9-07 16:26:19 |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劳伦佐:根据禅宗的观点,一直以来,体验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压倒所有的二元论,包括:内在与外在之间的二元论,自负与自谦之间的二元论,表象与事实之间的二元论,实质与偶像之间的二元论。我认为你在寻找一种转变,希望通过自我创新来取代传统的表现手法,这是极反演法和唯智论的,这使得一件作品不再表现出一种与自谦相对的自负,而是超过并且再现了每一个对立面。而你做这些尝试,是为了独享这其中所带来的完全的自由和不受压抑的艺术表现,我这种看法对吗?

浦捷:你的这种看法正是禅宗的要义,即“顿悟成佛义”,“不与万法为侣者”,这是禅宗的核心思想,也是为什么禅宗在当代社会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对知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被现代社会所接受。

禅宗是哲学,它具有三个含义: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参见杜一心,《禅宗图文百科》)。

禅宗的认识论,就是智的发展。也是你提出的唯智论的概念。用通常的哲学术语讲,就是对事物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概念到本质,即智的过程,质的飞跃。这与康德提出的“一切的知识,都是先天综合判断”具有同样的道理,即由知到识的判断。因此,对认识力的研究,东西方实际上是一致的,只是表述的方法不同。西方习惯于逻辑分析,而东方惯于概念的判断。这是不同的文化,带来的不同思维现象,但探讨的对象基本是一致的,这也是东西文化可以交流的基础。

禅宗的方法论,就是顿悟。以平常心为道,顿悟顿修,顿悟渐修,渐修顿悟,渐修渐悟。

禅宗的本体论,就是人人有佛心,成佛只在自悟本性(参见杜一心,《禅宗图文百科》)。

你提出“体验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压倒所有的二元论”。按禅宗的观点,所谓的体验,就是自我感悟,或称为“吾心”,这是禅宗的主体,也是探讨你这个问题的核心部分。体验即“吾心”,“心”,即转变的到来。这是禅宗的本真,也是禅宗的价值。换言之,我们为什么要探讨禅宗,这一学术的价值在哪里?显然,“心”的到来,就是价值的体现。

禅宗,源远流长。国学大师冯友兰认为“禅宗的来源,可以推到道生”。 道生就是“反迷归极,归极得本”,“即心即佛”,或“顿悟成佛义”,又有“辩佛性义”,这是唐朝以来禅宗的理论基础。

禅宗,也可称为禅学,来源于印度。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印度在尚未有佛以前就有了“瑜伽”,并在印度十分流行。它是苦修行。后来,印度的佛教走向智的道路,于是“瑜伽”成了佛的一部分。当时在印度,任何修行者,都免不了用“瑜珈”的方法,后来佛家给予名字,叫“禅”。(参见章太炎,《国学大师说佛学》)

那么什么是禅?著名学者胡适认为,“禅”不是简单的“打坐”,其实是一种“慧”,是“自我感悟”,达到猛醒的境界。这与我们通常认为的“打坐”、“静心”,以强身为目的,求得心理安慰,有着很大区别。因为禅,注重的是心的到位,认为唯此才可以获得慧的状态。

胡适认为,中国有关禅宗的材料大都来自宋代以后。中国禅宗最发达时候,是7世纪末到11世纪,大概从唐朝武则天到北宋将亡这四百年,这段时间有关禅的材料最重要,但也最难找到。目前中国敦煌壁画还存有禅的图像,它是研究禅宗很重要的文献资料。

那么,中国的禅与印度的禅,其境界又有哪些区别?

胡适认为,印度禅的境界: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具有这四大要素。而中国的禅:主要是求智慧,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打破困惑,超脱一切。所以印度禅重定;中国则重“慧”。即印度禅法是渐修,中国禅法是顿悟。

 
《装置中国简书》木料,300x400cm,2009年,浦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上一页答劳伦佐·萨斯尔·德·佩克的提问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答 劳伦佐·萨斯尔·德·佩克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