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把我的作品归类为波谱艺术,主要的理由,是“双重视觉”看似平面的手法以及华丽的色彩,认为这种视觉与波普艺术具有“相貌”上的一致性,这也是大多人看待艺术作品最主要的依据:按艺术作品的外在形态进行归纳。其理由是,大多数西方波普艺术看上去是平面的,例如,安迪·沃霍的作品、理希滕希特的作品等。所以大多数人认为波普的语言就是平面。 但是,不是所有的平面都是波普艺术,反之,所有的波普艺术也不一定全是平面的。例如,克利,他运用立体主义的表现手法,其作品形态是平面的,但不是波普艺术。大多数抽象主义艺术也是平面的,也不是波普艺术。此外,汉密尔顿的波普作品就不是平面的。现代艺术的基本倾向之一,就是作品的平面化,这是现代语言发展的结果,也是现代艺术语言简练的结果。因为现代艺术更需要那种直接的真切的艺术情感,而不是为了“视觉美感”像传统艺术那样将技术发挥到极点,从而掩盖了现代艺术追求直接与真切。此外,作品的平面化现象,又使艺术与现代性紧密地相连,因为现代性最基本的视觉现象就是:挺拔、垂直、光滑,或称为简练美 186 感、现代性美感。毫无疑问,摩天大楼就是挺拔、垂直,并具有光滑的外表,现代家具也是这个理念,就是我们今天的穿着也是依据这个理念。这些现代性视觉现象实际上已经成为我们视觉的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现代的视觉要求,它无疑是我们判断现代性最基本的理念。就这个意义来说,所有的平面艺术与现代性都有着某种联系,这是现代性最基本的视觉概念。 平面不等于波普,这在词汇上很容易理解,但是到了具体的艺术作品就不一定都理解。判断艺术作品的文化倾向实际上并不是容易的事,许多艺术作品处于模糊的状态,它既是这样的文化形态又是那样的文化样式,对其进行归纳往往很是困难。但这并不妨碍艺术作品的存在,艺术家首先考虑的是作品形态,而不是某种理论,对艺术家来说,有时根本不存在理论,也不需要理论,而观念十分的重要,意识永远是第一位的。当然,也不排除某些艺术作品对某种理论的呈现。所以,认定平面化作品就是波谱艺术,不是对作品进行深度解读。 显然,艺术作品的手法不能决定艺术作品的观念,相反观念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手法,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概念,也是现代艺术或者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最基本的界限。正是这个重要的原因,它为解读当代艺术带来了许多认识上的困惑。换言之,当代艺术首先是观念,而不是首先是视觉感受,也就说,以作品的外在形态来判断作品的思想归宿肯定是视觉优先的思维,这个思维实际上就是传统的“视觉美感”判断力。 我认为,今天许多当代艺术批评家实际上在无意识中以传统的思维进行着当代性的批评,所以大量的艺术批评与艺术作品本身没有实质性的联系,批评错位或者作品错位是常见的事,批评总不能切中要害。此外,中国的艺术批评常常没有细化的思辨,大多数批评是一种笼统的概念,只是几个大的批评观念,所以,艺术批评迄今没有多少可以代表中国理论界的学说。当然在中国还是有一些很杰出的艺术批评家。艺术批评自有其自身的范畴,但这不是艺术家分内的事。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西方,通常波普艺术风格被认为是20世纪60年代欧美典型的艺术风格,它的波及面之广,影响之大,使它成为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现象。 《我的似水流》布上油画,37x45cm,2001-2002年,周子曦 波普艺术的主要特征,就是展示广泛并具有持续连贯性的艺术表现手段,波普艺术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常常以重复连续的手段进行艺术展示。显然,这一艺术现象与以往欧美的艺术形成了很大差距,并为西方现代艺术带来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力。 波普艺术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欧美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即那种大生产、自动化、机械化的后工业生产方式和与此相对应的不断扩张的社会消费现象。这个时期,以技术革命为核心的工业生产状况,使人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波普艺术,既是对工业化社会的肯定,又是对其的怀疑,生产与人,成了社会不得不面临的文化现象,并迫使西方艺术家对其做出反应。所以,波普艺术既是对现实的颂扬,又是对其的讽刺,其两面性正表现了工业化社会那种尴尬的社会状况。例如,波普艺术家喜欢表现工业化下的生活方式,并把它看作是一种感情的表达,但同时又对此提出了种种的忧虑,某些艺术家甚至为了未来而反对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