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3)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0-16 13:40:11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对这个创作心理问题,外国艺术家、理论家谈得更多。

 

  叔本华说:“直观永远是概念可近不可即的极限。这也是何以在艺术中不能用概念获得良好成绩的理由。如果一位歌唱家或音乐家用反复思索来指导他的演出,那就会是死症,这种情况在作曲家、画家,乃至诗人,也是一样的真实。概念用于艺术总是无结果的。概念只能指导艺术中的技术部分,那是属于学术领域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98页。弗罗姆说:“当我把一种体验完全转变为思想和语言的时候,这种体验就烟消云散了”。《占有还是生存》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94页。英国印象派名画家希克忒(Walter Sickert)告诫他的学生说:“当你们想到你们是在画手臂的时候,你们便不能画出一只特殊的手臂来,因为当你们想到你们在画手臂的时候,你们便自然会想到它应该像什么样子,或是什么东西了。”刘文潭:《现代美学》第44页。一位艺术家评论家告诫说,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应尽可能忘记自己所知道的有关艺术的东西。这样就会“从你的下意识心理中提出隐藏的先天的创造性潜力”。还有,“要是你任其自然;要是你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要是你忘记了正拿着笔的自己;那么,这种结果就会建立在你天生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创造基础之上。其结果不管它像四岁孩子的作品,还是成熟的伟大杰作,总是一幅艺术品。”《艺术的涵义》学林出版社1985年第80—81页。

 

  加拿大一位摄影艺术家告诉人们,观察物象时,要记住文字定义是影响观察和想象的主要障碍。文字定义是概念的派生。概念派生会影响感知。看到杯子时只看到“杯子”,而未曾看到杯子耀眼的杯边、曲线形的手柄、斑驳的图案以及在杯子上的窗户倒影。总之,文字定义会限制进入人脑思维的物质总量。《摄影与视觉心理》中国摄影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页。所以,他引莫奈的话说,“为了观察,我们要忘记我们所观察的事物的名称”。总之一句话:“依靠定义我们只能认识事物,而不再是观察事物了。”比如当你看到一株蕨,当你不知道它的名字,不知它为何物的时候,就会注意到蕨的三角形,每张蕨叶的纤维,各种绿色的色调,以及随风飘动的舞姿等等,到此时你才发现蕨的一般定义所不能表达的形状和内在美。依同理,这位艺术家还提醒人们参观画廊。“在看到自己不懂的画面时,要克服询问‘这是什么’的欲念。对不理解的观察问题不要寻找字面解释。以克服文字定义的影响,假如你不能辨认题材,你也依照你自己的理解去解释一切,发挥你的想象力,用眼睛观察题材的形状、色彩、线条和质感。”同③第4、21—22页。

 

  海甫定早就讲过:“严正之音乐家于奏乐时不先示其为何曲,此恐唤起听者之观念,而反弱直接感觉之势力也。”《心理学概论》第139页

 

  他们这样不约而同地反对艺术中的概念充分说明非概念化、非自觉性乃是艺术创作(包括欣赏)的昭然若揭、无可怀疑的真理。因为概念表示的是事物的共相,是类,是事物性质的最小公分母。它遗漏了事物之特点或个性,而艺术创作正是出于对特殊性、新奇性的热烈向往。出于对“这一个”的真诚渴望。实质上是一种移情或感情活动。

下一页“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4)上一页“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2)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与癫狂》下
·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1)
·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2)
·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3)
·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4)
·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5)
·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6)
· 艺贵自然(1)
· 艺贵自然(2)
· 艺贵自然(3)
· 艺贵自然(4)
· 自然与自由
· 自由与目的(1)
· 自由与目的(2)
· 鲁迅论创作目的(1)
· 鲁迅论创作目的(2)
· 鲁迅论创作目的(3)
· 鲁迅论创作目的(4)
· 鲁迅论创作目的(5)
· 鲁迅论创作目的(6)
· 非理性是更高的理性
· 疯人有理性吗?(1)
· 疯人有理性吗?(2)
· 本能和自然中的理性(1)
· 本能和自然中的理性(2)
· 情中之理(1)
· 情中之理(2)
· 情中之理(3)
· 情中之理(4)
· “无私心即是当理”
· 仁与智
· “创作总根于爱”(1)
· “创作总根于爱”(2)
· 人类行为的根源是情
· 理不是先导而是事后的反省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无意到有意,从有意到无意
· 人的心理生活是多种水平、多层次的统一过程
· 意识与潜意识的界线是模糊的
· “心灵之运行,非直线而为圆形”(1)
· “心灵之运行,非直线而为圆形”(2)
· 有我在而无我执
· 余论(1)
· 余论(2)
· 余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