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情中之理(4)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0-16 11:28:40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朱光潜先生在《变态心理学》中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说有一个卖牛奶的女佣,头上顶着一罐牛奶上镇市上去卖,边走边想,这罐牛奶可以卖许多钱,用这笔钱买一只母鸡;母鸡可以生许多鸡蛋,再把这些鸡蛋化为钱,可以买一顶花帽和一件漂亮衣服,我戴上这顶帽子,穿着这件衣服,还怕美少年们不来请我跳舞?哼,那时候谁去理会他们!他们来请我时,我就这样把头一摇,想到这里,她真的把头一摇,奶罐“噗”地一响,这才从美梦中惊醒,回到严酷的现实。

 

  两个故事,各有千秋,各自符合他们的身份。前者要讨个小老婆,后者要个如意的郎君。这是他们潜意识中的情欲,这情欲促使他们想入非非,发生变态,忘却现实。心理学家指出:“那些极端的一厢情愿的思维即所谓我向思维,它完全受个人需要和感情的支配,极少甚至完全不顾及现实。”《心理学纲要》上册第189页。古人云:食色性也,在他们的愿望后面,分明是人的生物本性,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在模模糊糊地作用着。鲁迅不是说过吗,“大愿,原是每个人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却模模糊糊,自己抓不住,说不出。他们中最特别的有两位:一位是愿天下的人都死掉,只剩下他和一个好看的姑娘,还有一个卖大饼的;另一位是愿秋天薄暮,吐半口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地到阶前去看秋海棠。”《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第一位的愿望与前两个故事一样,体现着食色本性的需要;第二位则体现了第一性的需要满足之后发展了的第二性的需要——求雅兴,那纯是心理的或精神的需要了。

 

  人的这种本性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弗洛伊德甚至认为艺术就是性欲的升华。让我们举些实例来说明。

 

  读过元杂剧《西厢记》的人都记得第三本第三折中,张生接到崔莺莺“待月西厢下”的书简后,在等待日落赴约时有这样一段独白:

 

  (末云)……天!你有万物于人,何故争此一日?疾下去波!读书继晷怕黄昏,不觉西沉强掩门,欲赴海棠花下约,太阳何苦又生根?(看天云)呀,才晌午也!再等一等。(又看科)今日万般的难得下去也啊。碧天万里无云,空劳倦客身心,恨杀太阳贪战,不教红日西沉——呀,却早倒西也,再等一等咱。无端三足鸟,团团光灿灿,安得后羿弓,射此一轮落!谢天地!却早日下去也!……

 

  这段独白,把张生的渴望,焦急的心情和神态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在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第三幕第二场中,朱丽叶等待天黑与罗密欧幽会时有一段独白,与张生的独白有着惊人的相似。

 

  朱:快快跑过去吧,踏着火云的骏马,把太阳拖回到它的安息的所在。但愿驾车的腓通鞭策你们飞驰到西方,让阴沉的夜幕赶快降临,展开你密密的帷幕吧,成全恋爱的黑夜!……来吧,黑夜!来吧,罗密欧!来吧,你黑夜中的白昼!

 

  请看:作为热恋中的青年,张生和朱丽叶都急不可待地要在夜幕降临后和情人相会,因而都嫌太阳走得太慢;为了早见情人,一个要用后羿的弓箭把太阳射下来,一个要腓通用马车把太阳拖回安息处所。他们在急切热烈的向往中都情不自禁地作一厢情愿的非非之想。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又如《牡丹亭》描写主人公杜丽娘在游园时梦见了自己理想中的人物柳梦梅,醒后日夜思念,以至生病,病中把自己真容描下,然后死去。三年之后,复生成人,与柳梦梅终成眷属。这更是一厢情愿的好例。正如汤显祖解释的那样:“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云理之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文艺作品中,这样的例证是随处可见的。

 

  艺术作品如此,就是艺术创作本身也都与创作者的欲念、愿望和向往密切相关。这是许多作家都有体会的。康德说想象“有创出各种可能的感象,赋予以随心所欲的模样”。《论形象思维》第33页。维柯说,“诗的语句是用对情欲和情绪的感觉来造成的。”《西方文论选》上册。A托尔斯泰也说:“艺术是对生活的一种理想的描绘。”理想的描绘当然是一厢情愿的。他又说,“大凡我们每个人写得得心应手的时候,所写的正是我愿意写的东西。这点我现在还要强调一下,艺术作品就是从愿意去创作、去写作什么东西而产生出来的,而不仅仅是由于他觉得应该去写什么东西而产生出来的。”《论文学》第264页。

 

  要说明的是,人类还有一种幼子之爱的本性,这又是一种强大的感情力量。这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另一种本性。这种本性也是非常强烈而执着的。屠格涅夫的一篇短文《麻雀儿》就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文章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忽然发现自己的幼子即将被狗扑食,说时迟,那时快,在千钧一发之际,老麻雀面对这庞然怪物,面向“那齿牙发光的张大的口”,“以一种比它的意志(意志即理智——引者注)更强的力扑下身来”,终于使狗惊愕而退。作者由此得出结论说:“爱,我想比死或者比死的恐怖还要强烈。全靠这个,全靠爱,生命才得以团结和进步。”《屠格涅夫散文诗》北新书局1934年版。鲁迅也看到这种现象:“动物界中除了生子数目太多一一爱不周到的如鱼类之外,总是挚爱它的幼子,不但绝无利益心情,甚或至于牺牲了自己,让它将来的生命,去上那发展的长途。”《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动物的这种行为并不是如尼采说的是表示理智停止活动,稍加思索便可知道。所谓理智停止活动不正透露出一种更高、更深、更大的理性吗?为了保护幼子,为了种族的绵延,不惜牺牲自己,这难道不是更高、更深、更大的理性?难道不可以说至情至性就是至理?爱就是理!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与癫狂》下
·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1)
·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2)
·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3)
·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4)
·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5)
·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6)
· 艺贵自然(1)
· 艺贵自然(2)
· 艺贵自然(3)
· 艺贵自然(4)
· 自然与自由
· 自由与目的(1)
· 自由与目的(2)
· 鲁迅论创作目的(1)
· 鲁迅论创作目的(2)
· 鲁迅论创作目的(3)
· 鲁迅论创作目的(4)
· 鲁迅论创作目的(5)
· 鲁迅论创作目的(6)
· 非理性是更高的理性
· 疯人有理性吗?(1)
· 疯人有理性吗?(2)
· 本能和自然中的理性(1)
· 本能和自然中的理性(2)
· 情中之理(1)
· 情中之理(2)
· 情中之理(3)
· 情中之理(4)
· “无私心即是当理”
· 仁与智
· “创作总根于爱”(1)
· “创作总根于爱”(2)
· 人类行为的根源是情
· 理不是先导而是事后的反省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无意到有意,从有意到无意
· 人的心理生活是多种水平、多层次的统一过程
· 意识与潜意识的界线是模糊的
· “心灵之运行,非直线而为圆形”(1)
· “心灵之运行,非直线而为圆形”(2)
· 有我在而无我执
· 余论(1)
· 余论(2)
· 余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