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卓歇图 约10 世纪(局部) 中国境内的游牧民族饮食文化往往迥异于汉文化的饮食习惯,但是他们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影响仍历历可见,从远古岩画主要表现北地少数民族狩猎放牧场面,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古墓葬壁画,乃至石棺画、石像画以及绢画等刻画的烹饪饮食乃至饮宴、饮茶场面,手法写实,技艺高超,可见汉文化的饮食习惯。少数民族关于饮食的绘画,代表作有契丹人胡的 《卓歇图》,以及河北宣化下八里村辽墓壁画的多幅茶道图,记录了燕云地区的饮茶方式,与中原相别的只是煮汤用执壶煨于炉口上,明显受游牧民族用壶煮奶的影响。如此纪实地描绘从制茶到烹茶、饮茶的过程,还多亏辽墓壁画。当时中原绘画就缺乏这样的实诚劲头,所以礼失求诸野,文化需要三重证据,这又是一例了。境内及周边少数民族的绘画饮食相对还是不多的,那终究不是中国饮食文化主潮流,按下不表。 说起汉文化的光荣与辉煌,人们往往张口就是汉唐盛世,唐代文化辉煌一时,在绘画艺术上更是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登顶之路上,这时的绘画人物画兴盛概因宗教造像需要,尤其佛教变相。这些宗教绘画往往撷取现实素材,敷衍宗教故事,反映时代变化。与唐代的墓室壁画大大有别。后者制作不惜工本,往往是大家手笔,因墓主人多是皇家成员、功臣勋戚及京畿大族,这些壁画艺术水准大多很高,也对当时社会生活进行艺术展现,但对饮食缺乏生动刻画。隋唐蔚兴的石窟壁画,对社会生活进行全方位描绘,将当时的饮食风尚的重大变化形象地保存下来,尤其是无意中将这一时期中国的餐桌礼制因胡风影响急剧变化的事实存真下来,颇见世事变幻,夷夏消长。 宴饮图 唐墓壁画 在中国,礼与食关系密切,当饮食行为越来越非满足口体之奉的初始功能时,其被赋予的礼仪功能就越发丰富和明显。中国现在奉行的会食制原非古已有之,其变迁也在相关绘画里面得到反映。中国先秦时代系一人一案,成都出土的汉代饮食画像砖里饮食者两人共案和“并坐”, 这促使食案加长,后来兴起较大的食案,食案一边坐客。围坐会食后,从敦煌壁画的饮食图及唐周所绘《宫乐图》、长安韦氏墓壁画《宴饮图》等流传的图像看,唐五代至宋的宴饮座制大多坐在食床的两边或三边。唐初,流寓长安的各族侨民更多,西域风习盛行;除了在饮食上效法西域,胡人垂脚坐姿和坐具,也进入了汉人的生活中。其实中国很早就进入了文明社会,因为礼法限制,古老的跪坐之礼才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才稍有突破,迟到晚唐、五代及宋时,垂足而坐才渐渐普遍,席地而坐的礼仪制度变为陈迹。 食案进化成桌子,食床演化成椅子,再加之建筑斗拱的发展,居住建筑内部空间抬高,旧的生活方式被有意识突破,同时烹饪技术的进步,菜肴品种的增多,有唐代演化出的合餐制度逐渐完备,至明朝四面围坐而食的“会食制”完全取代了“分餐制”。 宋代是中华文化关键性的历史时期,此后直至近代,中华文化再无大规模的外来文化吸纳,自身也日益内卷。但宋代毫无疑问是文化繁盛年代,在绘画艺术上也可以说是传统绘画最后的荣光。涉及饮食绘画的既有皇皇巨制的《清明上河图》,也有遍布全国的宋墓壁画宴饮图。宋墓壁画发现和发掘都很多,遍布全国有八十多座,墓尽显东京繁华,市廛热闹,食肆小吃在在可见,有一个最好的范本,那就是《清明上河图》。此图画的是当时汴河两岸风貌。主都是地主商人。宋代盗墓风盛,富贵人家后代们为求得泉下保佑,让死者在地下仍能享受世间荣华,就用壁画和砖雕器物来代替实物,因此大量日常用品模型,备宴、乐舞、铺床、侍读、弄儿等图像出现在墓室壁画中。一般,宋代墓室壁画下层大面积的墙壁安排的是现实的人世间生活图像,整个墓室大部分的面积是表现宴饮、乐舞、梳妆等日常生活场面,这些宴饮图成为宋代饮食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