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人由于不理解事物,就变为一切事物”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0-19 11:20:34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先说原人心理。原人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神秘性,他们觉得一切事物都是神秘的、有灵的。例如图腾氏族的人把动物看做是他们的祖先,把一切自然物都当做有生命的东西,都像人一样地生活着。对禽兽草木都同样地尊敬,以为它们同样有力量。在他们眼里,纯物质的东西,纯物理现象是没有的。他们用与我们同样的眼睛来看,但却用与我们不同的心理去感受。在感知事物的心理活动中,他们无主观客观之分,他们还没有把自己从自然界区别开来,而是浑然与万物同体。依费尔巴哈说,这是人把自然神化了:“野蛮人,凡看见有运动,便以为有生命;滚动着的石头,他们以为不是逃避他们便是追赶他们;河流向他们汹涌而来,他们便以为有个发怒的精灵藏身在起沫的波涛里面;咆哮的风是痛苦或威吓的表示;岩石的回声就是预言或对答。若是欧洲人拿指南针给野蛮人看,他们就要以为这是一个受人诱拐离弃乡土的活物,现在正渴望回转到那里去的。”《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第693页。法国哲学家列维—布留尔说:“原始人的思维不像我们的思维那样对存在物和客体的区别感到兴趣。实际上,原始人的思维极其经常地忽视这种区别。例如悬崖和峭壁,因其位置和形状使原始人的想象感到惊惧,所以它们很容易由于凭空加上的神秘属性而具有神圣的性质。江、河、云、风也被认为具有这种神秘的能力。”《原始思维》第30页。原始人的知觉根本上是神秘的,所以不能区别实在的知觉与纯想象的知觉,“在一切具有逼真的表象的场合中,原始人都相信这些表象的客观性。”同①第50页。例如,他们在梦中体验的东西,他相信如同他在清醒时见到的东西一样是实在的,至少不亚于相信自己寻常的知觉。福利德尔说:“初民对于每件事物,每个生物,每棵树,每一兽,每一人,每幅画,每件器具都给予一个看见的和看不见的生存,而看不见的尤为重要;梦中的经验都以为是真实的,比醒时的经验还真实”,所以,“初民用不着经验上的证明使他坚信视而不见的性质,所以经验中和这种性质的相反,他一点也不为所动,因为这种经验只限于可见、可触的具体真实,把最重要的部分忽略了。”《现代文化史》上册第276—277页。总之,“客观的东西和主观的东西的混淆,乃是不文明人思想中的极大的混乱。”同①第50页。茅盾在《神话研究》中也说:“原始人或现代野蛮民族把人、物的界限没有分清;他们看来,天空的日月星辰、动植物、土石,都是和他们自己一样是活的,有感情的,知道喜怒哀乐,有脾气的。所以他们把土石说成有性别,把日月星辰说成和他们自己一样,能想,能说,知道恋爱。”对于这种心理特点,维柯分析说:“人由于不理解事物,就变成一切事物。”“因为当人能理解时,人把他们的心伸展出去,把事物搜罗进来;但是当人还不能理解时,人用自己来造事物,由于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去,就变成那些事物。”《西方文论选》上册第543页。

 

  原始人的这种心理,在现代文明人看来,就是一种变态心理,但这正是他们创造神话和传说的基础。维柯指出,原始人因为没有推理能力,“浑身都是强旺的感觉力和生动的想象力,……这种形而上学就是原始人的诗”,“在他们的强旺而无知的状态中,他们全凭身体方面的想象力去创造”,“原始人仿佛是些人类的儿童,由于还不会形成关于事物的通过理解的类概念,就有一种自然的需要,要创造出诗的人物性格”,而“他们的诗开始是关于神的”。《西方文化选》上册第537、540页。神话和传说虽似荒唐、荒诞,违背常理和逻辑,但原始人却真诚地信仰着。列维—布留尔指出:“原始思维专注意神秘力量的作用和表现,完全不顾逻辑及其基本定律——矛盾律的要求。原始思维不寻求矛盾,但也不回避矛盾。它看不出把两个客观上不同类的事物等同起来,把部分与整体等同起来,有什么荒谬之处;如果用神学的语言来表示,它可以毫不为难地容许一个客体的许多存在;它不考虑经验的证据;它只是关心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神秘的互渗,并受这互渗的指导。”《原始思维》第460页。但细究起来,这种思维虽不符合逻辑和常理,却服从感性需要,符合感性活动之理。神话、传说表现着原人的各种喜、怒、哀、乐、爱、恶、惧和种种欲望愿望。原始人的任何知觉都充满了感性。在原始人的表象中,知觉和感性,客观的东西和主观的东西,彼此都是紧密相连、水乳交融的,所说原始人知觉的神秘性实际上也就意味着知觉受情感左右。列维—布留尔证明原始人“要独立地观察客体的映象或心象而不依赖于引起它们或由它们所引起的情感、情绪、热情,是不可能的”。他们的任何知觉都是被充满运动冲动的情感直接裹住了的。荣格(Jung)也说:“古代心灵的幻想活动能艺术地创造异常的美质。其兴趣似不在如何尽可能地客观地、准确地把握真实的世界,而是审美地适应主观的幻想和期望。……古代幼稚的人……认为万物都是有灵的,在他看来人类和动物是兄弟,他们同样有灵性。他们对一切东西都是依照拟人化或受崇拜的兽形神的属性来考察的,他们都把它们看做是人和动物。就是圆盘形的太阳,他们也认为有翅膀和四条腿,以便说明它的运动。可见,这种关于万物有灵的观念,不仅是远离现实的,并且要符合主观的幻想”的需要。《潜意识心理学》英文版第13页;着重点为引者所加。他所说“审美地适应主观的幻想和期望”,“符合主观幻想”的需要,指的就是感性的需要和满足,而感性的需要和满足则是一切创造活动、审美活动的基础。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与癫狂》上
· 前言(1)
· 前言(2)
· 前言(3)
· 从“对牛弹琴”说起(1)
· 从“对牛弹琴”说起(2)
· 抒情是审美的,也是道德的(1)
· 抒情是审美的,也是道德的(2)
· 抒情是审美的,也是道德的(3)
· 抒情是自发的、自由的(1)
· 抒情是自发的、自由的(2)
· 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1)
· 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2)
· 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3)
· 物我一体即推己及物(1)
· 物我一体即推己及物(2)
· 物我一体即推己及物(3)
· 物我一体即推己及物(4)
· 物我一体即推己及物(5)
· 非对象性思维谈(1)
· 非对象性思维谈(2)
· 非对象性思维谈(3)
· “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2)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3)
· 真善美都源于爱并趋于爱(1)
· 真善美都源于爱并趋于爱(2)
·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1)
·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2)
·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3)
·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4)
· “知的同情”与“高峰体验”(1)
· “知的同情”与“高峰体验”(2)
· “人由于不理解事物,就变为一切事物”
· 儿童生活在错觉、幻觉的宇宙中(1)
· 儿童生活在错觉、幻觉的宇宙中(2)
· 儿童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一词
· “我就是那只死去了的鸭子”
· 对儿童“不能以理智的律令相绳”
· 儿童独具慧眼(1)
· 儿童独具慧眼(2)
· 童心是“绝假纯真”之心(1)
· 童心是“绝假纯真”之心(2)
· 童心是“绝假纯真”之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