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儿童独具慧眼(1)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0-19 11:15:20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比起成人来,儿童的这种心理如同原始人一样更富有创造性,更近似于艺术创作心理。考林乌德说,“那些根本不可能对科学和哲学有什么高深见解的儿童却不断地表示了一种高度的艺术能力,有些很小的儿童都能比他们的长者更好地即兴作诗或歌唱……而同样情况也适合于野蛮人和原始部族。野蛮人在讲故事、唱歌、绘画、雕刻和舞蹈方面的能力和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识和控制能力比较起来是完全不相称的。”朱狄:《艺术的起源》第21页。这种现象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儿童不受束缚,没有硬性禁锢,无章可循,无法可遵。他们只能依照他们所知道的,而不是实际上所能准确观察到的样子去精确地表现事物,他们是“变形”的天然大师,是强调主观表现的无意识的先驱。儿童能任性地造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物,没有指点反而使他无拘无束,免得步人后尘。

 

  儿童的思想是不定向的,由于他们的理智欠发达,心理上很少受概念的侵犯,因而不能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不能在某一事物上投注长久的注意力,这就使儿童能够驰骋活泼的意象。这种意象是不招而自来的,是完全由易变的情绪和突发性遐想唤起的。也正由于他的注意力分散、易变、跳跃,就使他对生疏事物永远保持着好奇与新鲜感。在未知事物的底蕴的时候,一方面激发他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又尽力调动自己极有限的感知去类比、去揣测,去猜测呈现在眼前的新事物。这样,他们往往对万物进行“添加”和“移位”——赋予事物本无的性质,将不同类,不同属的东西搅在一起。如儿童在绘画中就常常面对面临的物或想象的物进行无情的破坏,随意重新分布和组合——把鱼弄到天上,把树栽到屋顶,替牛或狗添上双翼,甚至一个人的脑袋下赫然地长着两腿而无身躯。儿童的杜撰和想当然,是幻境的发祥地。他们的涂抹和捏造,创造出令人惊异的场面。

 

  儿童的这种态度昭示我们:一切都明了和明确了的地方,就不再有想象力施展身手的机会。精确的知识和概念不啻是对想象力的重大打击,在早已知道太阳是不断进行巨大的热核反应的炽热天体的今日,阿波罗神就不再拥有魅力;而月宫的嫦娥和白兔只对童稚才有意义。魅力来自遐思,遐思不需太多实在的确知,它宁可求助于猜想。而这些,恰恰是儿童得天独厚的。自然的魅力往往在它的尚未展开全部秘密之时;生活的魅力则往往在于它的尚未来临的时刻和它的神秘期待之中。此段参考《儿童艺术的启示》载《艺谭》1983年第2期。

 

  所以,丰子恺说,儿童有“###的心眼,比大人们听见的完全得多。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斲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丰子恺散文选·儿女》。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可视为这段话的最好注解。丰子恺自己也讲过一件事:有一次,他问四岁的华瞻最喜欢什么事,华瞻率然地回答说:“逃难。”逃难对于大人来说是多么惊慌、紧张、忧患的一种经历,但在孩子的心目中逃难却是“爸爸、妈妈、宝妹、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这是多么有兴味的事。原来他所见的是逃难的这一方面。“不止这一端;我们所打算、计较、争夺的洋钱,在他们看来个个是白银的浮雕的胸章;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目的地在游戏,在演剧。”这说明:“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丰子恺由此想到,“我在世智尘劳的实生活中,也应该懂得这撤网的方法,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丰子恺散文选·从孩子得到的启示》。这意思是天真淳朴地接受自然。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与癫狂》上
· 前言(1)
· 前言(2)
· 前言(3)
· 从“对牛弹琴”说起(1)
· 从“对牛弹琴”说起(2)
· 抒情是审美的,也是道德的(1)
· 抒情是审美的,也是道德的(2)
· 抒情是审美的,也是道德的(3)
· 抒情是自发的、自由的(1)
· 抒情是自发的、自由的(2)
· 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1)
· 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2)
· 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3)
· 物我一体即推己及物(1)
· 物我一体即推己及物(2)
· 物我一体即推己及物(3)
· 物我一体即推己及物(4)
· 物我一体即推己及物(5)
· 非对象性思维谈(1)
· 非对象性思维谈(2)
· 非对象性思维谈(3)
· “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2)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3)
· 真善美都源于爱并趋于爱(1)
· 真善美都源于爱并趋于爱(2)
·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1)
·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2)
·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3)
·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4)
· “知的同情”与“高峰体验”(1)
· “知的同情”与“高峰体验”(2)
· “人由于不理解事物,就变为一切事物”
· 儿童生活在错觉、幻觉的宇宙中(1)
· 儿童生活在错觉、幻觉的宇宙中(2)
· 儿童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一词
· “我就是那只死去了的鸭子”
· 对儿童“不能以理智的律令相绳”
· 儿童独具慧眼(1)
· 儿童独具慧眼(2)
· 童心是“绝假纯真”之心(1)
· 童心是“绝假纯真”之心(2)
· 童心是“绝假纯真”之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