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绘画”的概念由来已久。早在南朝时期,谢赫的“绘画六法”便提出了我们今天看来仍然比较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不过,“美术”一词却是个舶来品。它最早由蔡元培先生在新文化运动前后译自日本,是泛指包括音乐、诗歌等在内一切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门类的总称。其后,美术从艺术的概念中分离出来,专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在空间开展的视觉艺术。英语中的“art”,既泛指一切艺术门类,也用来专指所有艺术门类的一个部分——美术,甚至美术中的一个方向——绘画。 博物馆源自西欧。在英语中,Museuum这个词是指“缪斯的崇拜地”(缪斯在古希腊神话中主司智慧,传说由九位掌管不同艺术门类的女神组成),它的意思是说,博物馆是一个向公众展示智慧、展示知识的地方。 美术馆,直译为Art Museum或者Museum of Art,也就是艺术博物馆——中国一直沿袭着建立于1929年的国立中国美术馆(现在的江苏省美术馆、也是笔者所知中国最早采用美术馆这一名称的艺术博物馆)的称呼——美术馆,正如科学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是博物馆的一个细分。 最早的博物馆雏形,要追溯到古罗马帝国将战利品摆放在公共场所供人参观;笔者所知最早的博物馆,是1591年前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弟奇(Medici Farnily)家族的收藏馆;17到18世纪之间,在平等主义精神的背景下,西方宫廷、贵族、教会的部分藏品陆续向公众开放,是早期博物馆的萌芽;世界公认的现代博物馆的模型,是18世纪下半叶设立的卢浮宫博物馆(Louvre Museum)。当时正是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国君主制刚刚结束,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宝,原本只属于皇室、神殿和私家内设的秘藏,终于成为老百姓可亲身体验的对象。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博物馆终于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来到世间,她代表着人类民主与文明的力量,成为人类迈进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在美国早期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中,博物馆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被新移民奉为可能取代宗教的机构,成为建立一种家庭和社会价值的重要纽带。 世界上第一批博物馆专业人士——卢浮宫的工作人员为今天博物馆的成型打下了基础。他们为了将展览做得更“专业化”,不仅考虑开放的时间,更要考虑展览陈列的教育功能。藏品按照流派和风格的发展分类布置,组成了人类-法国文化艺术与历史发展的脉搏,世代参观者得以领悟继承。卢浮宫的公开展览模式被欧洲各国效仿,大型、公共、综合性和具有教育功能的博物馆从此开始大跃进式地发展。同时,在18世纪末的欧洲,美术学院、美的观念、美术史的观念、艺术创作(脱离了定制)、艺术市场都纷纷出现。博物馆在艺术分类上的完整性与独立性也越来越强,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在博物馆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了。18世纪末撒下的种子,在美术馆成长的一百多年里相互促进演化。渐渐地,美术馆不仅仅展出人们公认的艺术大师的作品,也致力于发现、赞助和解释新的艺术家。尤其是二战后,美术馆在内容、数量、功能、角色、文化社会地位上的发展日新月异。美术馆成为一个涉及美术创作、美术收藏、美术品社会接受与推广、审美教育、美术评论与研究、美术的社会管理的综合性机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