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策略方向上,以观众为中心便成为美术馆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成为最现实、最实际的美术馆生存法则。美术馆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行为。关注的人越多,社会效应越强,就会有更多人参与到资金的支持上来。在文化产业发达的美国,大多数艺术机构认识到,随着文化娱乐方式的多元化,观众培养已经成为整个行业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美国的艺术机构大都把培养艺术观众置于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充分的重视。美国的博物馆对儿童的重视获得了丰硕的回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的教育思想,从小培养了国民的创新意识,而且许多捐赠者都是从小经常去博物馆并对那里拥有美好回忆的人。在大都会美术馆(MetropolitanMuseumofArt,NewYork),“大都会家庭会员”(由有小孩的家庭组成)和“阿波罗会员”(由年轻人组成)给博物馆带来的收益不抵维持成本的费用,但由于青少年观众台被视为未来的希望,这一部分是大都会美术馆最重视的部分。在中国,虽然大多数美术馆的生存有国家支持,但发展美术馆所需要的资金更多要靠社会和观众。尤其是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几乎绝大部分必须依靠社会资本的投入。美术馆只有把观众放在第一位,尽量让每位观众感觉满意,为美术馆做最好的宣传,才能建立优良的口碑与形象,取得社会公众的信赖与支持。作为美术馆,你无法准确知道哪一位观众有一天可能成为“金主”,而一旦使潜在“金主”在其中感受过生命的独特与价值,即便只一次,他日后都可能愿意当美术馆的终生义工或赞助者。
实现美术馆公共性的主要推动力在于群众,而非美术馆自身。除了抢占市场份额、增加收入的考虑,以“观众为中心”也是艺术本身发展、丰富和振兴的需要,更是提高国民素质、活跃社会元素和传承民族精神的关键所在。拥有广大坚固而可靠的观众,与他们在互动中建立健全共识、拥戴之情与心灵上的满足感,是美术馆事业的社会责任和意义所在。或者换而言之,虽然美术馆把服务观众作为第一要义,但并非美术馆终极目标。那是因为,美术馆希望观众不仅仅只是消极的受惠者,而是积极的行动者。美术馆的所有服务项目,是为了带动公众,引领文明的方向。因此,美术馆以观众为中心,正是其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的最重大的使命。
中国的美术馆起步晚,并未经历如同国外博物馆一样复杂的转换、积蕴和成长的过程。很多年来,国家和各地区美术馆基本只具备展览馆的功能。美术馆似乎仅仅属于艺术圈,基本只是艺术孤芳自赏、自娱自乐的某种代名词。对普通人来说,美术馆大约就是个“挂画的地方”,无法想象可以与大众产生什么联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美术馆提出以国际化运营标准来要求自己,跟随着国际博物馆(美术馆)的发展趋势,中国的美术馆也从单纯地为艺术家服务转向为公众服务,以公众为中心建立艺术和社会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