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第二章 体验型美术馆:美术馆与观众(5)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9-14 13:27:57 |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第三节 美术馆的观众研究
 

  我们了解我们的观众吗?

 

  2007年,中国美术馆启动10万大学生走进中国美术馆的活动,抓住“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思路,把票送进校园,邀请对象涵盖北京地区为主的将近70所高校的学生们。据统计,10万张票发出去,差不多9.6万个大学生实实在在地走进了美术馆。这个数字让人鼓舞,但中国美术馆的调研显示,大概只有10%的大学生曾经来过美术馆,甚至很多大学生认为10元钱的一张门票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负担。如何使年轻的一代观众由技术图像走进人文图像,将间接的欣赏改变为直接的欣赏,成为摆在美术馆管理者桌面上的一个最为迫切的课题。

 

 

  对于美术馆而言,创造吸引观众的体验是个复杂的过程,虽然有着广阔的发挥空间,但它绝非完全取悦观众。区别于娱乐业的是,美术馆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观众需求的满足者,而是一个有地区和时代文化象征意义的机构。美术馆所指向的具有建设意义的文化趋势与价值观是美术馆存在的前提,而它们与多样性多层面的公众需求常常无法完全一致,有时甚至会产生较大差距。怎样把文化的影响寓于服务之中,这就需要美术馆以其公众服务意识,彻底发挥体验的优势,为自身的运营目标量身定制相应的公众服务策略,引导观众“自投罗网”。这需要经过一系列调研、发现、设计、编导的过程。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环,也是贯彻始终的一环就是观众研究。在美术馆政策制订和计划起草的过程中,相关研究数据和信息的提供,不但是策划思考的基础,也是持续修正和改良的关键。观众研究正是提供研究数据和信息的主要方法。可以说,观众研究是美术馆运营的中心议题。

 

  国外的博物馆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有计划的观众研究。早期主要是对观众基本资料的调查及观众参观行为的了解。观众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呈现大幅的增长趋势,并逐渐扩展到展览、环境的互动评估以及观众学习、参观经验等层面,对象也从早期的成人观众与学生,发展到家庭观众等特定对象。

 

  中国的美术馆起步晚、基础差。大部分美术馆只专注在学术研究、收藏、展示和教育的领域,还无暇顾及观众反映的层面;有一些美术馆也会进行一些观众调查,但仅止于对来馆参观人数的关注,甚至将参观人数作为展览成败的唯一依据,对观众参观和学习的质量,则无法确切得知。事实上,观众的参观经验与美术馆员所想要阐释或传达的意义之间常常会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也常常被忽视或很少被了解。因为,大多数美术馆在观众的研究上,既缺乏专业的意识,也缺乏专业的人员,更没有专门的预算。

 

  我们可以把“观众”分为三类:1.实际观众,实际到馆参观的人;2.潜在观众,有可能到馆参观的人;3.目标观众,博物馆期望来参观的人。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美术馆》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序一:美术馆与我们(1)
· 序一:美术馆与我们(2)
· 序二:剩余的激情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1)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2)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3)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4)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5)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6)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7)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8)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9)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10)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11)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12)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13)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14)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15)
· 第二章 体验型美术馆:美术馆与观众(1)
· 第二章 体验型美术馆:美术馆与观众(2)
· 第二章 体验型美术馆:美术馆与观众(3)
· 第二章 体验型美术馆:美术馆与观众(4)
· 第二章 体验型美术馆:美术馆与观众(5)
· 第二章 体验型美术馆:美术馆与观众(6)
· 第三章 一根缰绳与三驾马车(1)
· 第三章 一根缰绳与三驾马车(2)
· 第三章 一根缰绳与三驾马车(3)
· 第三章 一根缰绳与三驾马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