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序二:剩余的激情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9-14 14:17:56 |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在某个展览上,我碰到七八年前联系过的一位设计师,现在的著名策展人、某私人艺术基金会的总监(这种个人身份的变化,也是中国艺术这七八年发展变化的缩影吧)。一阵寒暄之后,我向他请教对国际国内艺术生态的看法,彼此感叹了一番公益艺术基金和美术馆在中国的缺席和现实操作的不易。突然,我“灵光一现”:“我们正在写一本书,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改变了许多曾经错误的看法、澄清了许多模糊的认识,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对美术馆的发展和利好政策的出台产生影响。”

 

  一本书能做到什么呢?”出于礼貌,还有一句话他没有说出:“好大的野心,好没边际的梦话!”

 

  反思自己的“口出狂言”,我想大约是股“剩余的激情”作祟吧。对美术馆业进行调研、思考、资料收集的这几年,恰恰是这样的疑问、“野心”和梦,驱动了我们做好一家美术馆的激情。这一年来,我们按照“书”的规范去形成它,又有太多的激情被挤压,化身成了客观的数据、案例和观点陈述。因此,写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一边摩拳擦掌,一边抓耳挠腮。尤其是中国的美术馆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意识、学术氛围、制度环境和国际国内的经济金融形势都在变化中不断调整着美术馆的发展方向。很多刚开始用到的资料,早已更新几轮,思维随着研究的加深也在拓宽、进步,没有激情以及剩余的激情,无法想象这本书可以完成。

 

  在一次次对原始材料和书的结构、内容、思想、意义的探讨中,每每有所得,我们不仅会问自己,还会认真计算,如果早看清这一点,今日美术馆可以少走多少弯路,这些弯路大约价值几何,下一步我们该如何做出有效率的调整,所付出的力量与所得到的价值是什么。我私下里更频繁的发梦是,到底哪天能在中国看到中国美术史(不要说世界美术史)比较完整的展陈呢?在中国每年增长的千万富豪、百万富豪中,如果有1%的艺术爱好者和支持者,那么咱们美术馆的日子大约会好过许多,至少过去一百年的中国美术史的展陈我们就可以完整做到了吧。发这个梦的时候,不禁觉得有些伤感,尤其是在北美和欧洲的一些美术馆、博物馆参观时,徜徉在人家的“中国馆”,发这种梦,就更为伤感:中国这么大、文明这么悠久的一个国家,这几年盖了那么多让世界称叹的建筑,却还不能从艺术中找到自己——除了伤感,作为一个中国的美术馆工作者,还会觉得羞惭。老外对咱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如此热衷,充分证明中国曾经拥有的文化地位。那么当代的中国文化,是否能光复曾经的辉煌?虽然当代艺术的价格这几年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噌噌上涨,但这是倚赖国际炒家操作,倚赖全方位的“中国热”,还是有其自身的力道与价值呢?为中国当代艺术对世界艺术的有效性,提供更充分的发展环境与更强有力的证明,我们美术馆所做的还远远不够呢。

 

  罗马从来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本书能做到什么呢?”我想即便只是一块城砖,也望它能不辱使命。

 

  同时,我要借这块“私人领地”,感谢我的合作伙伴子康先生。这本书虽然是我们两人共同的创作——由于引用了大量的资料,也可以说是美术界同仁们共同的智慧,但没有他独到的观点和深刻的思想,以及他5年来孜孜不倦的记录和资料收集,就不可能有这本书。

 

  罗怡

 

  2009年3月

下一页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1)上一页序一:美术馆与我们(2)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美术馆》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序一:美术馆与我们(1)
· 序一:美术馆与我们(2)
· 序二:剩余的激情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1)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2)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3)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4)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5)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6)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7)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8)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9)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10)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11)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12)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13)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14)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15)
· 第二章 体验型美术馆:美术馆与观众(1)
· 第二章 体验型美术馆:美术馆与观众(2)
· 第二章 体验型美术馆:美术馆与观众(3)
· 第二章 体验型美术馆:美术馆与观众(4)
· 第二章 体验型美术馆:美术馆与观众(5)
· 第二章 体验型美术馆:美术馆与观众(6)
· 第三章 一根缰绳与三驾马车(1)
· 第三章 一根缰绳与三驾马车(2)
· 第三章 一根缰绳与三驾马车(3)
· 第三章 一根缰绳与三驾马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