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第二章 体验型美术馆:美术馆与观众(4)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9-14 13:29:49 |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艺术的主题,始终是关于人类悲伤、喜悦、孤独、恐惧、愤怒等感受,与艺术沟通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人们来到美术馆中,尤其是当代美术馆中,不完全是为了被动接受既有的历史意义,而是要与艺术家一起感受、印证和阐释一种正在发生并需要不断深掘的意义。把观众作为创造时代艺术精神的主体之一,将这个理念植入美术馆收藏、教育、研究、展示的传统功能之中,创造美术馆的全民共享共建机制与氛围,引发观众对美术馆活动的策划、评价与讨论,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参与感与“主人翁责任感”,感受到自己与艺术之间的一种强烈的关联性,甚至自己也亲身参与到艺术实践中。古根海姆美术馆在设计自己的展厅时,有意地将展出的作品挂在墙上靠近地面的位置,并配备舒适的座位,播放音乐以营造持续冥想地观赏艺术的氛围。展厅设有意见簿,参观者可以在上面写下他们的观感。这鼓励了一群“票友”观众的形成,长期的观看行为形成观看习惯,持续着美术馆运营的热度。

 

  除了观看美术馆的感官经验,还可有社交经验、情感经验。如果美术馆每次展览传达的主题可以适当通过细节渗透到这些美术馆旁系体验之中,那么观众在美术馆中,将拥有在其他消费场所没有的幸福感觉。一些“非美术馆服务”:如纪念品商店、洗手间、餐饮、书店、庭院、广场、停车、残障人士设施、照顾儿童或育婴妇女的设计、衣帽间、舒适座椅及休息场所、公共区域卫生及整体氛围营造、馆员是否在观众需要时可以随时提供态度可亲的咨询与服务……引导观众认知美术馆的功用、利用美术馆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使美术馆的口碑口耳相传,是件繁复有序的工作。这些相关延伸,给人的感受都必须与美术馆的整体风格一致。

 

  总之,观众对美术馆的体验可以来自美术馆活动的任何一个方面。美术馆要彰显公共性,回归公众,就一定要注意到当今社会审美和体验的丰富性。高品质的审美与体验能为人们提供内在的回馈。用更鲜明的展览策划主题,更有视觉冲击力的展示方式,在教育和活动上采取多种手段,创造更多的艺术享受、消费与服务的情境,从各个层面打通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的关系。只有这样,美术馆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导观众“自我实现”,使观众真正从美术馆中得到美、教育、学习、成长。也只有这样的美术馆活动,才是有效的美术馆活动。一个体验型的美术馆,具有更惊人的发展能量。打造一座体验型的美术馆,不仅涉及到我们上述所提到的体验措施和途径,同时还涉及到品牌培养、文化资源的整合、投入机制的改善、公共文化政策的配套等等问题,本书中相关章节还都会分别提到。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美术馆》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序一:美术馆与我们(1)
· 序一:美术馆与我们(2)
· 序二:剩余的激情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1)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2)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3)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4)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5)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6)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7)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8)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9)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10)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11)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12)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13)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14)
·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15)
· 第二章 体验型美术馆:美术馆与观众(1)
· 第二章 体验型美术馆:美术馆与观众(2)
· 第二章 体验型美术馆:美术馆与观众(3)
· 第二章 体验型美术馆:美术馆与观众(4)
· 第二章 体验型美术馆:美术馆与观众(5)
· 第二章 体验型美术馆:美术馆与观众(6)
· 第三章 一根缰绳与三驾马车(1)
· 第三章 一根缰绳与三驾马车(2)
· 第三章 一根缰绳与三驾马车(3)
· 第三章 一根缰绳与三驾马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