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黄沙吹尽始见金”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4-15 15:46:37 | 出版社: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黄沙吹尽始见金”——说说元青花

元朝的末年,郭子仪、朱元璋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红巾军”的父老兄弟们正在与元顺帝妥欢帖木儿的官军展开着一场“拉锯战”,战争进行得异常惨烈,直杀了个山河失色、日月无光。而这“主战场”之一就是江西一带。此时的大元帝国已经顾及不了昔日曾设制过“浮梁磁局”的那一方“饶洲(即景德镇)瓷土”了,正所谓国将不存,窑器何珍?所以,不论是对朝廷还是对老百姓来讲,这里都是名副其实的重灾区。人们背井离乡而四散避难,于是乎田园荒芜,瓷业凋敝……

这天,一位家住与景德镇相去不远的玉山县的地方乡绅,多例哆嗦地抱着一对费了大气力才托人烧好的瓷瓶子和一只瓷香炉,带着家眷老小去庙里上香,祈祷神灵保佑他一家人在这个战乱频仍的倒霉日子里能躲过劫难。他仰天叹息:“唉——实在是不舍得抛下家产,跟着难民的屁股后头四处要饭去,得嘞!这些个瓷器就是为庙里诸位老人家定烧的供品,还望神灵笑纳”。这个抱着瓷瓶子进庙磕头烧香的乡绅,名字叫张文进,他供奉的这对儿瓶子很有特色,叫“青花云龙象耳瓶”,而且于瓷器上还烧出了一段铭文,文曰:

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拾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

该铭文中提到的“星源祖殿”和“胡净一”元帅,说来大概都是属于道家的“神”了。元朝末年,道教似乎已经深入到了江南地区的广大民间,尤其是这位“胡净一元帅”也叫“胡大帅”,是位可以护佑人们财产不被劫掠的,类似财神的“神勇将军”。铭文中落下的时间是“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即公元1351年4月的25或者26日,是为元顺帝的统治时代。去南宋灭亡72年,离元朝灭亡还剩下不到16年的时间。然而这“胡大帅”是否保佑得了张文进先生的财富和一家老小?不得而知。但是,老张头儿贿赂给“星源祖殿”的那一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却做为旷世之宝被流传了下来。

上世纪的1929年的某月某日,有个中国福建籍的旅英华侨古玩商人叫吴赍熙(张中行先生所著《负暄琐话》里说,温源宁在其《一知半解》中提到过吴赍熙,看来还是个多少有些文才的人物)的,这主儿在自己的“第一故乡”走亲访友的时候,闲逛北京智化寺,见供在那里的一对青花瓷瓶煞是好看,于是就买了下来并送往琉璃厂古玩铺出售。当时这位吴先生很可能提到了:“这对瓶子上面可是有款儿耶,说不准是元朝的呢!”不提还则罢了,一指明有“元代”的“纪年款识”反而倒坏了菜,就免不了叫那些古玩大家们给讥笑了一番,皆呼:“元无青花,此乃国人之定论也!”就这么着被当成赝品给打发了。这事儿说起来实在是令人扼腕,日后蜚声海内外的旷世国宝曾经就在咱自己的家门口“转腰子”,最后竟被当成破烂给拒绝过。这个吴赍熙也不含糊,说是“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一跺脚就把这对瓶子抱到了他的“第二故乡”——英国去了。将此物被卖给了一个叫大维德的商人,就是著名的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伯西瓦尔.大维德中国艺术品基金会”的“帮主”。

不久,此宝贝让英国学者霍布逊(R .L .Hobson)给发现了,霍布逊是一位著名的中国古代陶瓷学专家,他首先对瓶子上的那个“至正十一年”的年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此他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实:成熟的中国青花瓷器,不是像书中记载的“起源于明代”,而在元朝时于景德镇一带就已经烧造成功并普遍使用了,而史书中却对此多无记述,个中原因大概有“朱明之后屏弃元朝旧物”的情绪上的“偏执”。于是,霍布逊先生得出结论并速就论文一篇,曰《明以前的青花瓷器》,发表于一个叫《老家具》的刊物上。我们完全可以把英国人霍布逊的这篇文章,看作是人们对元青花第一次有了个明确的认识。但由于受当时的社会条件所限,加之霍先生的论述又相对简单,所以未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以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无人问津此事。

1   2   3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用瓷片讲述陶瓷背后的故事:片面之瓷》
· 古瓷文明留给我们最后的晚餐
· 雨过天青云破处 这般颜色做将来
· 印满花纹的绿色瓷片
· “雪拉同”与“叶青姬”
· 巧如范金 精比琢玉
· 天地之间的“千峰翠色”
· 直把杭州作汴州
· “南青北白”話定窑
· 含英咀华說“斗茶”
· 色白花青 光照见影
· 乳汁羊毛化卵白
· 烈焰成就的第一缕“釉下彩”
· 邛窑一红动天下
· 如梦似幻说绞胎
· “鲁山到段店,一日进万贯”
· 火与土的神奇“窑变”
· 从“邯郸之梦”讲开去
· 民间最喜“红绿彩”
· “黄沙吹尽始见金”
· “盘点”出的青花至尊
· “中国白”里说德化
·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 乱花渐欲迷人眼
· 幸得一缺补金瓯
· 后记:以往知来,以见知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