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烈焰成就的第一缕“釉下彩”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4-15 15:59:27 | 出版社: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烈焰成就的第一屡“釉下彩”——长沙窑

长沙窑——顾名思义就是产在湖南长沙一带的古瓷窑。其确切的位置在长沙市郊铜官镇的瓦渣坪,因此又被称作“铜官窑”或“瓦渣坪窑”。长沙窑盛烧于唐代的中晚期和五代,是当时我国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民间窑口。

长沙窑的突出特点是,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出现了以铁和铜为着色剂的高温釉下绿彩或褐彩,它对于后来陶瓷的釉上、釉下彩的烧造工艺起到了开导先河的作用,比如宋代的磁州窑釉下褐彩及后来的元、明青花。

长沙窑的烧造在史书上虽然无过多的记载,但产量颇丰,其不仅供应全国而且还大量远销海外。目前在朝鲜、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都有过出土的标本。

有人形容长沙窑“虽亘古却不失朝气”,“虽朴实且颇有创新”。一点不假,我们可以在现存的长沙窑的标本中看到许多令人陶醉的造型和花色。比如“多角流”(壶嘴)、水盂、香盒、灯台等等。颜色上更有碧绿、褐彩、铁锈花之斑斓,虽经历千百多年的尘封,一但出土则仍旧丽质天成!尤其是那些“生肖”动物的瓷塑,似能让今人看到古陶艺人的手印,甚至尚能感觉到大唐窑火的余温。

其实,在长沙窑的陶瓷作品中,文房用具占了很大的空间,这也是盛唐时期特有的文化现象。唐代的文人雅士们为了陶冶性情,整日游艺于书法绘画、诗词歌赋之间,于是长沙窑便适时地创作出诸多的文房作品。同时,还在陶瓷之上烧刻出了那个时期极为罕见的“陶瓷书法艺术”,所烧刻上的诗句多为整诗、联句、单句或警句。如著名收藏家刘美生先生收藏的一块长沙窑瓷片上既有这样四句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另外有警句如:“仁义只从贫处断”等,是我们想象不到的通俗和平易。可见,长沙窑的瓷器不仅仅是大唐盛事的陶瓷杰作,也是唐代书法、绘画艺术与陶瓷相互融会贯通的“集大成”者!所以,长沙窑当然地就在中国文化与陶瓷历史中,占据了一个独特而又显赫的位置。

九十年代中期,我曾借出差之便有幸到过长沙窑址,那个经历至今难忘。记得我和两位女同事当时是沿湘江而下,一个多时辰便到达了铜关镇的码头,但我向当地的村民打听“长沙窑”时却几乎无人知晓,后来在两位中年汉子的带领下方才继续上路,他们告诉我:“你要去的那个地方,我们这里称呼它为——老窑。”对呀,一千一百多年了,我实在是想跪倒在它的脚下顶礼膜拜,呼唤一声这个睡梦中的——“老窑”!

在南国特有的蓝天白云,红土碧水中,那令人魂牵梦绕的“长沙老窑”已然呈现在眼前,渚江沿岸遍布宝藏,江水千百年来用它的温柔抚摸着这些瑰丽斑斓的瓷片,瞬间能让人产生一种“时空更迭”的幻觉。我几乎为自己的幸运而感泣,亦为一个凡人对古窑址的造访、打搅而颤抖……好在我将那天在渚江沿岸所捡到的长沙窑瓷片标本悉数地展示了出来,它们将作为晚唐时期陶瓷烧造史的一部分“物证”、一组“文化的基因”而永久地保护和流传下去。只遗憾的是,我未能寻得“带诗文题字”的相关瓷片,但我相信关注长沙窑的陶瓷爱好者们的“囊中”定有珍存,公若有雅兴,在下愿与方家切磋把玩,共同“拼对”长沙窑这组文明的碎片。

下一页邛窑一红动天下上一页乳汁羊毛化卵白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用瓷片讲述陶瓷背后的故事:片面之瓷》
· 古瓷文明留给我们最后的晚餐
· 雨过天青云破处 这般颜色做将来
· 印满花纹的绿色瓷片
· “雪拉同”与“叶青姬”
· 巧如范金 精比琢玉
· 天地之间的“千峰翠色”
· 直把杭州作汴州
· “南青北白”話定窑
· 含英咀华說“斗茶”
· 色白花青 光照见影
· 乳汁羊毛化卵白
· 烈焰成就的第一缕“釉下彩”
· 邛窑一红动天下
· 如梦似幻说绞胎
· “鲁山到段店,一日进万贯”
· 火与土的神奇“窑变”
· 从“邯郸之梦”讲开去
· 民间最喜“红绿彩”
· “黄沙吹尽始见金”
· “盘点”出的青花至尊
· “中国白”里说德化
·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 乱花渐欲迷人眼
· 幸得一缺补金瓯
· 后记:以往知来,以见知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