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里说德化——明清时期的德化白瓷
好多年以前,有位爱好陶瓷的朋友花了数万元钱,从别人的手里买了一件白色的瓷雕观音像,瓷釉细腻白润,做工精巧传神。朋友抱着东西过来是想让我给“掌掌眼”,看看是真是伪。老实讲我当时实在是看不出端倪来,只是在这个瓷雕观音的背部发现了一处烧刻的方型印章字迹,上书四个字——“何朝宗印”。朋友说了,值钱就值在这四个字儿上。此后,我们又请了一位南方的行家来“断”,结果这个号称是明代的白瓷观音的确是个赝品,我那个朋友自然是叫苦连天,我也被吓出了一身的冷汗。就开始琢磨,这是个怎样的“窑口”?他“何朝宗”到底何许人也?
中国的雕塑艺术,除了我们熟知的石雕、玉雕、木雕等之外,自古以来还有“陶瓷雕塑”,这大概不太为人们所十分的关注。其实您可能忽略了,秦始皇的兵马俑就是陶雕呀,当然后来大唐朝的“三彩”作品,如胡人骑马、啸天驼、独角兽等等又都是相当出色的瓷雕呀!只是进入到了宋代以后,陶瓷的雕塑艺术渐渐没有了往日的风采,在艺术领域里被搁置在“角落”里。而这一搁置就搁置了好几百年,直到明朝的后期——嘉靖年间才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当时有位穷一生经历为之苦苦献身的陶瓷雕塑艺人,他的名字就叫何朝宗。
自从东汉以来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原后,观世音菩萨的形象便渐渐深入人心,观音的形象在历代的艺术作品中比比皆是,而反映在陶瓷艺术领域似只落在元、明时期的青白瓷或者白瓷上,明代的白釉瓷雕观音像便是这类作品中的佼佼者,而晚明时期的何朝宗、林朝景、张素山等工匠,又是瓷雕造像艺人中的佼佼者,其中以何朝宗的作品最为有名。他们借白瓷特有的纯洁胎釉和温润质感塑造出了徐徐如生的“白衣观音”等佛教人物形象,其相貌端庄安详,体态逼真,尤其是在人物的衣服文饰上技法独具一格,有“鼠尾兔耳”之称,就是衣纹自上而下像老鼠的尾巴,而文饰向上者又如兔子的耳朵。
据《法化经.观音菩萨普门品》记载,为了教化不同类的众生,观音菩萨便“自在示现”不同的形象,故有“观音菩萨三十三化身”的说法,其中的第六化身就是所谓“白衣观音”,取自“白表清净菩提心,因而住白莲花着白衣,密号为‘离垢金刚’,系令一切苦恼消除”之意。足见瓷雕“白衣观音”的形象是深受海内外佛教信众和广大平民百姓的喜爱和尊重,所以在明、清时期风靡一时。这类作品当然就是以有“何朝宗”矜印以及能表现出何大师那种“鼠尾兔耳”的技法为上上品了。然而,历来的造假者也不会放过这个“细节”……
由于这种精美漂亮的白瓷作品出产在我国的沿海一带,所以历来为出口海外的重要物品,早在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就远销欧洲,被西方人士所“认知”并尊为陶瓷中的精品,又是被当时浪漫的法国人赋予了这种白色的陶瓷一个美妙的名字:“Blanc de China”,翻译过来就是——“中国白”。说到这里,我们得提到一位曾以毕生经历用于对“中国白”进行收集和研究的英国人,已故英国古陶瓷专家——唐纳利先生。
唐纳利一位早年移居英国的爱尔兰人,作为考古学和古代陶瓷学的专家,他的一生都在致力着对所谓“中国白”的研究。据说唐纳利最初接触到这种产于中国的白色陶瓷,是他在印度工作的时候,而一经接触便“不可收拾”,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完全被这种鹅绒一样的白色瓷器吸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许多流传在民间甚至是博物馆的文物大量损坏、流失,其中包括这种被称作是“中国白”的名贵瓷器,唐纳利在战后曾以几个先令就可以买到非常完美的中国明代的南方白釉瓷器,从此也开始了他真正对“中国白”的漫长而艰辛的收藏和研究生涯。他几乎是用自己的生命,对这种生产于中国明代“神秘的白色瓷器”进行着搜寻,系统的罗列出散布于欧美各国各大博物馆里收藏和陈列的“中国白”瓷器,并指出西方人对这种瓷器的“关注与喜好”。他说:在西方,谈论“中国白”曾在某个时期被人们当作是一种时尚和兴趣的话题,甚至在一些古老的乡村庄园里都能看到主人将这种白色瓷器摆在非常显赫的位置上。所以,在今天当人们谈论起“中国白”这个有着历史背景的陶瓷时,就应该记住唐纳利先生和他那似乎是用一种“拍卖陈辞”般的赞美语言所著述的一部著作《“中国白”——福建德化瓷》,1969年由伦敦费伯兄弟出版社出版。就此,我们方才“晾”出了这座明代古窑口的“谜底”——中国福建省的德化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