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的古玩收藏领域,尤其是喜欢收藏古代陶瓷的行家们,大抵都知道有这么一句说辞,叫做“古瓷毛边不值钱!”这就明确地告诉了玩儿家们,中国古代的瓷器不是“闹着玩儿”的,除了要求它的真实、年代这被称作是“开门见山”的要素之外,其最讲究的就是完整。比如一只明代的官窑大碗,不要说它有了残缺,哪怕就是口沿处有一丁点儿的磕碰,哪怕是隐约的能让人发现一处“冲口”,其价值都将会大打折扣。那时候人们对古玩的挑剔,何止是“鸡蛋里挑骨头”?简直是“眼睛里不揉沙子”。 综观中国历史上大的文玩收藏热潮凡五次:曰北宋、曰晚明、曰乾隆、曰民国、曰“跨越世纪”——今天。这五次“收藏热”,无疑都是以稀有的文玩为物质依托,以其飙升的市值为“杠杆”,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一次次地在民众中间推广开来。把玩着一件件精美的古代艺术品,不论是陶瓷、绘画、杂项,其物虽有别,但情志则一,都是将今人的心灵尽情地浸淫于历史的梦幻之中。 而被称作是“第五次收藏热”的今天,其热情之高、幅员之广、参与之众,都是以往所无法比拟的。除了信息传播速度这个科技因素之外,更是由于生活在这纷繁的现代化社会里、享受着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物欲”的今人们,在重新审视和渴求国学知识的同时,空前地发现,若能将某件古老的器物具为己私,且夜阑人静于灯下把玩时,居然有触摸历史的感觉,居然似和前辈对语,其“妙”也简直不可以言哉!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老一代”收藏家总喜欢篆刻一枚闲章,曰——“如见古人”。 但这文玩毕竟是千万分之一的遗存,尤其古代陶瓷更是易损之物,破碎一件,它将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远消失,绝不可复制,“复”之必假。古陶瓷是“生”之有节而“好者”无度,于是人们的价值观开始做出让步,大约在八十年代末出现了另一种论点,叫做“整清破明”。就是说:青代的官窑瓷器必须得是完好无损的方才“保值”,明代的嘛——将就着点儿吧,只要“破”得不太厉害,对一般收藏爱好者来说,还是很有买头的。 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这话儿又该“修正”了。因为“整清”已或藏于馆舍,或流于商贾。“破明”更是被修复之后,以天价面市,都非是普通收藏爱好者信手可及的了。于是,除了那些欺世盗名的赝品之外,有着几千年烧造历史的中国古代陶瓷,如今为我们留下了“最后的晚餐”——瓷片! 我们尊称它为“古瓷标本”或者“文明碎片”……
古瓷片作为藏品,被“好古”者把玩,受收藏家青睐看似近几年的事情。其实并不尽然,说起这古瓷片是如何蹬入大雅之堂的,也可谓道来“话长”。远的不讲,清中期就有“玩儿家”将宋代钧瓷的碎片以紫檀或黄杨木镶嵌做“四扇屏”的。其匠心独具在于,典雅、古朴、美观丝毫不比老早就“臭了街”的,是个大户人家儿的墙上就能看得见的“福”“禄”“寿”“禧”逊色。 据说清末时期,有一些西方的商人曾将在中国收集到的明代或清代的青花碎瓷片,以其不同的形状打磨加工,大者镶嵌在银制的首饰盒里,小者则制成胸饰甚至耳坠儿,且售价颇昂。正可谓“人弃我取”,发了“洋财”。 多年以前,我认识一位姓“冯”(Feng应该是个贵族称号)的德国汉学家,他曾激动地跟我说过,从小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就是缘于祖上留下的一只首饰盒里的中国青花瓷片,上边画的是一副完整的“蹴鞠图”(也叫“婴戏”即古代儿童的一种球类游戏),那生动的情境就带入了梦乡,神秘的感觉就融进了血液,就决定了他人生的志趣爱好,竟“成就”了他后来的汉学事业…… 有一回我陪同他在北京的某旧货市场里买了一只破烂了的、带“喜”字的青花罐子,其售价之廉比仨瓜俩枣都便宜,跟“白给”差不多。当时我曾暗中讥笑他:“小钉子凿墙——没开过大眼!”因为那时候这类制作于清末或民国初年的“喜”字罐儿属于“嫁妆活”,整器都没人要,何况“破”乎?然而这位“密斯特冯”回去后居然将其制作成了一架极其精美的台灯,摆在他们家那暖色的“罗马式”家私上,一抹湛蓝立刻就跃然而出。照片传给我的时候,我所能表达的就剩下两个字了——汗颜! 或许这些被称作是古人留下来的碎瓷烂瓦命该低贱,在陶瓷的收藏领域里从来就不值得让人“正视”?因为它无论如何没有整器金贵。或许历来瓷器玩儿家们的收藏行为是那么的讲究“严谨”?没人原意“闹着玩儿”。故而古瓷片多年来是尘封土掩、内敛神韵,直到有一天人们忽然地发现,一块古代瓷片所迸发出来的“教化”作用,竟如此之神奇,那残破之美一点也不缺乏震撼力。至少从今天算起,这些出土于几百年前的碎碗茬子,比若干年之后再出土的、尚未来得及降解的塑料袋儿之类,要贵重多了!
收集古代的陶瓷碎片,其来源可谓多种多样。有前辈文玩大师的珍存,在本书中我们就展示了已故陶瓷鉴赏大师徐震伯先生,于三十年代收藏的一块南宋时期定窑内刻花莲瓣碗的标本,其造型之美丽生动、其工艺之精湛细腻,是为“孤品”。然而更多的瓷片则来自于民间,来自于那些废弃了的窑址,来自于古老民居的地下,甚至来自于我们郊游时那不经意的乡间小路……通过搜集和把玩古瓷片来了解、认知中国古代陶瓷的历史,应该说是最“经济”的方式。 我们必须认可一个事实:收藏古代陶瓷求大、求整、求精的时代已离大众渐远。所有喜欢古瓷收藏的人,无一不在内心深处渴望着某天能得到一件类似“鬼谷子下山”那样精美稀世的元青花而暴富。且不想珍品存世者不过一二,而好古者则万千。我寻思,再伟大的造物者,也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或贪欲,因为历史从来就没给我们留出那么大的“空间”。这也就解释了所谓稀世珍品中“稀”和“珍”的含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或求寻都不异于天方夜谈。 然而在人们的收藏行为中,寻求并得到一块有同样历史价值、或能“以小窥大”、“以残悟整”的瓷片却是完全可能的,它同样可以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收藏情趣。从生命的角度来想,人们收藏的最终目的,其实并不是“物质”本身,更不是“物质”衍生的市值。物必传世,钱享后人。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当下能够真正收藏的,不过是“物质”背后的历史和文化。那么残碎的古瓷片,不同样可以映照出绚烂的历史之光吗? 我之所以说它“经济”,是指收藏古代瓷片投入有限,乐在过程。通过把玩、研席古瓷片所获取的真知,往往能出乎外人甚至是自己的预料。其珍爱之情,好古之心,陶陶然也! 夜阑灯下,如果你有幸爱抚、把玩着一块精美的古代瓷片,用心去实践它的工艺,用爱去复原它的完整,你就一定会豁然明了,原来是“*不用千金买,月移花影玉人来。”你就多少能感悟到一点陶瓷收藏之中的“另类”乐趣。
有资料曾做出过统计,说今日有收藏行为者,在全国范围内已逾数千万之众,其中爱好古代陶瓷收藏的当不在少数,若所有好古者都想拥有一件元、明、清的“官窑”瓷器,看来无论如何是不够“分”的。我在前边说过,收藏一块古代瓷片,并从中撷取一段历史和文化,却使其成为了可能。当您用心思或精力去收集古代陶瓷标本时,看似价值不高,颇费周折。我在最初收集瓷片的时候,就曾被美誉为“冤大头”。但结果则是积少成多,积点成面,积残窥整,积贱为珍……那么我在这里想说的就是:其实所谓“冤大头”的最高境界,正是“不冤不乐”。而占收藏群体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者,都是在不冤不乐中享受着收藏所带来的那一份“*”。而有机遇或有财力占据珍品的藏家,毕竟是少数,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之为的“收藏小众”。 精美的瓷片,它一定还能为您有朝一日鉴别珍品整器时提供一些感悟。毫无疑问,对古瓷片的把玩有着一种任何书本资料都不可替代的“功能”——用其自身的本质来研习古代陶瓷的历史和工艺。从经验学上看,了解文玩,重在“上手”。那么不要说博物馆里的展陈,就是玩家手里的藏品也绝不轻易示人,即“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就使得许多的陶瓷收藏爱好者很难有“上手”的机会。当然,对瓷片的把玩,就不存在这份担心了。或许您的“瓷缘”,就是从这些看似碎瓷烂瓦当中缔结出来的。 一块瓷片上所反映的文化和艺术信息,往往是令人瞠目的。我们不仅可以从它的身上了解历代陶瓷的釉色、画工、题材,甚至可以仔细地观察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胎质。例如:从元代的青花瓷片标本的截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明白,什么是元代的“二元配方”瓷土。同样,从明代的瓷片标本中我们也大致可以领会一下什么是“麻仓白土”的用料,从清代的瓷片标本中我们又可以看出所谓“糯米胎”的特征……在古代陶瓷收藏的这个“大千世界”里,对于那些求宝心切的朋友们来讲,我们所面临的无疑是赝品充斥、陷阱多多,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因此,掌握一定的古陶瓷的鉴别学识和经验就更显得重要。否则人们将不断地重复“打眼”(指在文玩购买中的上当受骗行为)的“悲剧”。 在我们刚刚涉猎陶瓷收藏领域的时候,常常能听到“圈儿”里的玩家们总挂在嘴边儿上的一句多少带着点自我解嘲的言辞,叫做——“交学费”。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打眼”和“学费”也是收藏道路上的必修课。但我认为,其“学费”应该交付给诸如古瓷片的搜集或者其他有益的研习行为中,而不该无节制地将自己有限的资金和热情都白白“送给”了造假者。于是有人不无调侃地说:这不是“交学费”而是在“扶贫”,甚至是在“鼓励”造假! 另外,在当今的古玩收藏市场上,虽好古之人已逾数千万,但百分之九十以上者皆是“个人行为”。即便到了偌大的潘家园旧货市场里,即便你融入了那熙熙攘攘、比肩接踵的人流,其实大家也是“各抱地势,勾心斗角”。因此,看似天文数字的“大众收藏”,最终则简化为“孤军作战”。不知朋友们能否意识到,其实我们不过是个体收藏者在与庞大的“造假一族”进行着拼杀!正向我的学长马未都先生所说的那样: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不死已是英雄,别再指望着不负伤!而“疗伤”的良药不正是瓷片吗?用一份平和之心去把玩一块古代陶瓷标本,这恰恰是最好的历史实物参照,它是你无言的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块精美的古代陶瓷标本对您的提示作用,其权威性有时远远超过了一些粗制滥造的说教和不负责任的忽悠。 今天,我们之所以能用瓷片来讲述陶瓷背后的故事,是因为陶瓷背后的故事印证着历史;历史则把时空的变换烧刻在陶瓷上;时空变换又将大部分陶瓷以碎片的形式还给我们;我们再用知识和爱心去拼对这些碎片,并将它们镶嵌在现代文明的墙壁上……这或许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轮回”吧。 说道这儿,他谁还能小瞧了咱们手中这一块块温润似玉,散发着斑斓的历史灵光的“片面之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