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与土的神奇“窑变”——宋代鈞瓷 钧窑,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名窑”之一。主要产于我国河南省的禹县,禹县古属钧州,其窑口故名“钧窑”。钧窑始烧于唐而兴盛于宋,禹州一带的钧台和八卦洞被证实是宋代钧窑“贡瓷”的烧造之所。因“靖康”战乱而一度停烧,金大定年间恢复烧造并得到相应之发展,一直延续到元末。 所谓钧窑也是个很大的“窑系”,除河南禹州之外,尚有临汝、郏县、新安、鹤壁、安阳等。河北的磁县以及山西的浑源也有烧造,而最远者,为内蒙古的呼和浩特,是为中国陶瓷的最北“边界”。钧瓷是以铜为着色剂,高温下通过“窑变”产生斑斓的红或玫瑰色彩,是长沙窑与邛崃窑铜红釉的继承和发展。 钧窑的主要产品为花盆、盆托、盘、碗、洗、盏托、炉、钵、尊等,其中“御用”钧瓷多在底部刻有“一”至“十”的数字,用以区别器物的“从大到小”。而这个“玄机”在仿品中也常能见得到。由于受当时技术的限制,钧瓷在施釉时会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现象,烧成后的效果被称作“蚯蚓走泥纹”。现代仿品中要么没有这种特征,要么就是这“蚯蚓”的“动静”太大了,很不自然。 九十年代我到过河南禹县的神垕,在下白洼的古钧窑遗址流连忘返,得钧窑瓷片标本若干枚,然最大者不过手指甲盖一般。如今能展示给朋友们的这些钧窑瓷片标本,还赖后来地方收藏界朋友们的“友情出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