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八 行书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7-07 15:53:54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法此后的发展使人失望。人们把经过无数次翻刻而面目全非的拓本作为范本,离向往的“古意”越来越远,作品风格靡弱,流弊一天天加深。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到北朝碑刻中去寻求前人书写的真意。“碑学”由此而兴起。原有的观念、审美趣味、书写方法彻底动摇。新的书写方法逐渐建立,影响深远。

  属于碑学系统的重要书家有:

  何绍基(1799—1873)结构上真正得到颜真卿的开阔,但行笔节奏和施加力量的方式却源自碑学。他自称写字“未及半,而汗浃衣襦”。大字气势开张(图4-8-38),小字表现出率意、烂漫的一面(图4-8-39),看来不像是“全身力到”的样子。这种对比使我们看到书法史后期人们的创作意识与日常书写的关系。

4-8-38  清  何绍基  行书轴

4-8-39  清  何绍基  谱行日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七 楷书上一页第五章 书法家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书法》
· 六 通变
· 五 忘情
· 四 模式
· 三 布置
· 二 创作状态
· 一 书法:自觉意识的演变
· 第六章 书法创作:自觉意识的演变
· 六 书法家、现代艺术家与前卫艺术家
· 五 现代社会中的书法家
· 四 临摹
· 三 修养
· 二 “人书俱老”
· 一 书法家:形象的确立
· 第五章 书法家
· 八 行书
· 七 楷书
· 六 草书
· 五 隶书
· 四 小篆
· 三 先秦墨迹
· 二 金文
· 一 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