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后,书法创作中自觉意识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关心作品书写水平的高下,对技术、形式的追求成为书法创作的重点。这不论是在创作中还是在评论中,都有清晰的反映。 元代为行书提供了一些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但在形式、技法的各个方面没有重要的变化。 明代以来,即使是优秀的作品,也是在技术上有明显追求的产物,再也见不到像《祭侄稿》、《黄州寒食帖》这样与生命中的事件浑然一体的作品,技法逐渐从作品背后透出,成为浮现在作品表层的事物,日常书写与书法创作的界线越来越清晰。作品背后所隐藏的生动的心理过程,被“气息”、“格调”等代替,成为作品精神蕴涵的主要内容。 但是,由于笔法已经越过了字体演化期,长期停留在以提按为基础的阶段,几乎不可能再出现线条内部运动的重大变化,笔法的发展因此而陷于停滞,人们只有在线条和结构的外部形态上下工夫,这便为个性化的表现提供了助力。创作也由此而分为两个方向:古典方向,更多回过头来,向前代杰作寻求支持;强调个性者,则尝试线和结构各种可能的变化。探索是如此激烈,程式经常被粉碎,新颖的构成不断出现,这些作品往往不够成熟,但刺激了书法史,它们带来了革新、创造的风气,也使历来强调传承的书法思想活跃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