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六 通变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7-08 10:10:39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六 通变

  “通变”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易传·系辞》:“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大意是说,易象只有变化才能包容、解释天下众多的事物。因为其中潜含着对事物变化的必然性、持续性、复杂性,以及应对的态度、方法等重要命题,通变的概念受到后世的关注。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继承和新变是创作的中心议题,对通变的讨论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

  对通变一词有各种阐释,它们多与解说者当时的背景有关。如刘勰《文心雕龙》讲通变,便出于对当时伪讹、新奇的文风的警惕,而强调继承的一面。

  书法中最早谈到“通变”的,是唐代释亚栖的《论书》:“凡书通即变。王(羲之)变白云体,欧阳询变右军体,柳公权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

  释亚栖强调的是“变”的必然性、必要性,当有其切身的缘由。

  综合历代关于通变的思想,“通变”的含义应有两点:通晓事物变化的规则;创造出不同于以往的作品。

1  2  3  4  


下一页五 忘情上一页作者介绍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书法》
· 六 通变
· 五 忘情
· 四 模式
· 三 布置
· 二 创作状态
· 一 书法:自觉意识的演变
· 第六章 书法创作:自觉意识的演变
· 六 书法家、现代艺术家与前卫艺术家
· 五 现代社会中的书法家
· 四 临摹
· 三 修养
· 二 “人书俱老”
· 一 书法家:形象的确立
· 第五章 书法家
· 八 行书
· 七 楷书
· 六 草书
· 五 隶书
· 四 小篆
· 三 先秦墨迹
· 二 金文
· 一 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