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六 通变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7-08 10:10:39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法中的变化必须以传统为基础。所谓“通变”,不是随心所欲地变化,而是在“通晓事物变化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因此它不论对于作者还是观赏者,都有一个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就是已经存在的传统。

  清代宋曹《书法约言》中写道:“古人下笔有由,从不虚发;今人好溺偏固,任笔为体,恣意挥运,以少知而自炫新奇,以意足而不顾颠错。”只顾自己挥洒的痛快,笔下毫无来由,这就不叫“通变”了。

  如何做到“通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实践问题,前人积累了许多有用的经验。让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明代赵光《寒山帚谈》中说,学习后代名家作品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例如祝允明是学习钟繇楷书的,因为祝允明体会很深,我们学钟繇时,可以先学祝允明,但是必须将二人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仔细的比较,“察古今变化以观妙”。这样便能很快掌握不同时期风格、技法演变的线索,以及不同时代在工具、材料、趋尚等方面对书家的制约。这对思考自己的书写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出发,可以提出一个关于书法训练的原则:学习任何一位书家的作品,不管他是哪个时代的书家,都必须把与此有关的不同时代的作品作一排比,细加分析。这样,就可以通过一件作品的临习而通晓有关的历史线索。这是识“通变”关键的一步。

  这里谈到的都是作品、风格的变迁,作品背后的人物、思想观念、意境等,都有一个“通变”的问题。例如作者的知识结构,随时代而不断在变化,它影响到人们的读物、眼界、观念、心理、创作动机……所有这些都有通变问题。它们都联系在一起。

  对通变的认识、把握涉及与书法有关的全部问题。

1  2  3  4  


下一页五 忘情上一页作者介绍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书法》
· 六 通变
· 五 忘情
· 四 模式
· 三 布置
· 二 创作状态
· 一 书法:自觉意识的演变
· 第六章 书法创作:自觉意识的演变
· 六 书法家、现代艺术家与前卫艺术家
· 五 现代社会中的书法家
· 四 临摹
· 三 修养
· 二 “人书俱老”
· 一 书法家:形象的确立
· 第五章 书法家
· 八 行书
· 七 楷书
· 六 草书
· 五 隶书
· 四 小篆
· 三 先秦墨迹
· 二 金文
· 一 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