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三 布置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7-08 09:29:39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 布置

  随着对创作思考的深入,人们在准备创作时,必然会对作品有一个设想,今天我们把这种设想称作“构思”或“设计”,而前人把它叫做“布置”。

  从不讲“布置”到讲究“布置”,是创作方法很大的变化。

  “布置” 的第一步是“预想字形”。

  王羲之《笔势论》:“夫欲学书之法,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此文虽然被认为是伪作,但不妨把它看作后世人们对书法创作的认识。“预想字形”、“意在笔先”的思想影响到此后整个书法史。

  例如明代丰坊《书诀》,基本上就是复述《笔势论》中的思想:

  意前笔后者,熟玩古帖,于字形大小、偃仰、平直、疏密、纤,蕴藉于心,临纸冥默,豫思其法,随物赋形,各得其理。

  不过,人们在谈到有关字结构的问题时,往往还兼说到作品整体的布局,如唐代韩方明《授笔要说》中说到“布置”的问题:

  夫欲书先当想,看所书一纸之中是何词句,言纸多少,及纸色目,相称以何等书令与书体相合,或真或行或草,与纸相当。然意在笔前,笔居心后,皆须存用笔法。想有难书之字,预于心中布置,然后下笔自然容与徘徊,意态雄逸。

  这里首先说的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后来才说到字结构。不过韩方明谈的是整体构思中纸张大小、类别,书体、词句的配合等初步的问题,而清代宋曹《书法约言》中说的是所有笔画、结构之间深层的联系:

  凡作书,要布置,要神采。布置本乎用心,神采生于用笔,真书故尔,行体亦然。……所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而行,如云行水流,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务须结字小疏,映带安雅,筋力老健,风骨洒落。字虽不连而气候相通,墨纵有余而肥瘠相称。徐行缓步,令有规矩;左顾右盼,无乖节目。运用不宜太迟,迟则滞重而少神;亦不宜太速,速则窘步而失势。布置有度,起止灵便;体用不均,性情安托?

  认识的变化,在这里表现得非常清晰。

  还有一些关于构思的论述,用的是一些感觉性的词语,如果与上面列举的论述参看,既能对“存想”、“立意”增添一些新的感受,又能对中国古代书论中的陈述方式获得一种清晰的体验。

  如王铎《王烟客先生休》:“盖字必先有成局于胸中”,“至临写之时,神气挥洒而出,不主故常,无一定法,乃极势耳”。

  再如康有为《广艺舟双楫》:“逸少曰:‘作一字须数种意。’故先贵存想,驰思造化古今之故,寓情深于豪放之间,象物于飞、潜、动、植、流、峙之奇……”

  对作品的构思、预想,哪一种艺术都是需要的。书法的特殊性使其对“布置”、“存想”有更多的企盼。文字书写是日常的、大量的操作,自由放任可以做到熟练,但对水平的提高全无保证;其次,它一次性完成,如果不能有准确的把握,成功率很低;此外,随着人们对经典作品临习、研究的深入,创作前对作品的样式、效果即有所设想。这些都注定了随着书写自觉意识的提高,“布置”必然会成为书写中广泛运用的手段。

1  2  


下一页二 创作状态上一页四 模式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书法》
· 六 通变
· 五 忘情
· 四 模式
· 三 布置
· 二 创作状态
· 一 书法:自觉意识的演变
· 第六章 书法创作:自觉意识的演变
· 六 书法家、现代艺术家与前卫艺术家
· 五 现代社会中的书法家
· 四 临摹
· 三 修养
· 二 “人书俱老”
· 一 书法家:形象的确立
· 第五章 书法家
· 八 行书
· 七 楷书
· 六 草书
· 五 隶书
· 四 小篆
· 三 先秦墨迹
· 二 金文
· 一 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