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四 模式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7-08 09:55:47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模式演化的动机

  模式演化的过程,反映了人们对书法创作自觉意识的演变。

  考察常用构成模式的演变,演变的动因大致有三种:

  1.随着字体的演化以及实用的需要(例如碑刻、铭文因材料的局限而要求排列紧密),导致新模式的出现。三种基本模式,便是这种机制作用的结果。三种模式大致有一个书体的分工,第一种以楷书、篆书、隶书为主,第二种以行书和小草为主,第三种以狂草为主。三者之间有一种演进、递生的关系。

  2.在三种基本模式各自演化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一些变体,这些变体的出现到底仅仅是人们日常书写经验累积的自然结果,还是人们着意探索、创造的结果,难以遽然做出判断,但可以说到的是,这些变体都是紧贴着基本模式逐渐加以调整的结果。我们不妨这样设想:变化首先是偶尔出现在个别人的笔下,当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时,人们开始了有意的追求。就是说,这一类模式是由偶然的变异加上人们关注、调整的结果。尽管某些模式非常特殊,与通行的书写风格有距离,但从日常书写演化到这种模式的过程,都有作品的例证。如王铎行书中轴线剧烈的摆动,可以在历史上找到轴线倾侧不断加大的演化痕迹。这种变化应当是潜意识和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

  3.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许友《草书轴》等作品所显示的模式,明显不是上述两种机制的产物。它们是某种执意探索、创造的结果,与日常书写风格有很大的距离。同时,多种不同构成方式的糅合,需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才可能实现。

  三种动机有时代的差异。每一种动机比前一种都增加了明显的自觉意识。第三种动机出现在元明之际,它反映了构成模式问题上自觉意识的重要变化。从那以后,强烈的变化意识、展示个人特征的强烈欲望成为书法史上一条独立的线索。它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书法创作。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三 布置上一页五 忘情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书法》
· 六 通变
· 五 忘情
· 四 模式
· 三 布置
· 二 创作状态
· 一 书法:自觉意识的演变
· 第六章 书法创作:自觉意识的演变
· 六 书法家、现代艺术家与前卫艺术家
· 五 现代社会中的书法家
· 四 临摹
· 三 修养
· 二 “人书俱老”
· 一 书法家:形象的确立
· 第五章 书法家
· 八 行书
· 七 楷书
· 六 草书
· 五 隶书
· 四 小篆
· 三 先秦墨迹
· 二 金文
· 一 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