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四 模式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7-08 09:55:47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还有一些构成模式,是从基本模式演化而来,但有某些重要的改变,有时也加入其他基本模式中的成分。它们外观上与作为出发点的基本模式也有较大的距离,例如:

  4.1 许友《草书轴》(图6-17)。这是从第二类基本模式中演化出来的一种形式。它把字体大小的突兀变化、行轴线的扭动、笔触的轻重变化都极力加以夸张,以至作品几乎成为这些手段的极限形式。作品有许多生硬、牵强之处,但把这些变化汇集于一件作品中,使它占据了一个变化的会合点,意义即由此而显现。此后书法创作上的许多构成技巧,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源头。

6-17  明  许友  草书轴

  4.2 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图6-18),作品几乎使用了多种变化的手段:楷书、行书、草书夹杂,笔画粗细对比强烈;大部分单字独立,但也在某些单字之间用显眼的游丝连接;许多地方着意使行距远小于字距,造成作品中超越“行”的制约之外的块面,但在这一切之下,作者还是在细心地调整单字轴线的倾斜角度,以维持单字之间的连续性。这正是第二类构成模式的基本特征。它以第二类模式为基础,尽可能地加入了多种控制构成的手法。这种模式已经成为今天的书法创作中许多作品构成的出发点。

6-18  元  杨维桢  真镜庵募缘疏

  以上两种结合了多种构成技巧的作品,我们把它作为综合运用模式的代表。

  三种基本模式加上由每种基本模式变化而来的常用模式,再加上两种综合运用模式,共计17种。我们把这17种模式作为一切作品模式分析的基础。

  这17种构成模式几乎包括了书法史上所有的作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三 布置上一页五 忘情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书法》
· 六 通变
· 五 忘情
· 四 模式
· 三 布置
· 二 创作状态
· 一 书法:自觉意识的演变
· 第六章 书法创作:自觉意识的演变
· 六 书法家、现代艺术家与前卫艺术家
· 五 现代社会中的书法家
· 四 临摹
· 三 修养
· 二 “人书俱老”
· 一 书法家:形象的确立
· 第五章 书法家
· 八 行书
· 七 楷书
· 六 草书
· 五 隶书
· 四 小篆
· 三 先秦墨迹
· 二 金文
· 一 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