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四 模式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7-08 09:55:47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种模式,全部或部分字间空间融入字内空间。它主要运用在草书,特别是狂草中。它有以下几种主要的变化形式:

  3.1 疏密逐渐变化,但整个作品疏密对比强烈,侧廓较为平缓,如张旭《古诗四帖》(图6-11);

6-11  唐  张旭  古诗四帖

  3.2 疏密与单字大小都有突然变化,侧廓变化强烈。

  3.2.1 单字轴线连接平滑,如张旭《千字文残卷》(图6-12),怀素《自叙帖》、《苦笋帖》;

6-12  唐  张旭  千字文残卷

  3.2.2 单字轴线多倾侧、偏移,行轴线为折线,如王铎《杜甫诗卷》(图6-13);

6-13  清  王铎  杜甫诗卷

  3.2.3 单字轴线有倾侧、偏移,单字之间有穿插,线条的连续性淡化,如黄庭坚《诸上座帖》(图6-14);

6-14  北宋  黄庭坚  诸上座帖

  3.3 行距与字距接近,行距几乎消失,但仍然保持一行中的连贯性,如祝允明《草书轴》(图6-15)、徐渭《杜甫诗轴》等。

6-15  明  祝允明  草书轴

  有些作品构成模式不明确,初看属于一种模式,仔细辨析,实际上属于另一种。如赵佶《草书团扇》(图6-16),笔致流畅,空间匀称,单字联系紧密,看来属于第三类,但仔细辨析,它每个字的独立性仍然很强,而且单字的轴线几乎没有什么倾侧,因此它属于第二类基本构成模式,只不过稍为强化了单字笔画的连接。

6-16  北宋  赵佶  草书团扇

  这种分析,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作者创作时控制形式的感觉状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三 布置上一页五 忘情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书法》
· 六 通变
· 五 忘情
· 四 模式
· 三 布置
· 二 创作状态
· 一 书法:自觉意识的演变
· 第六章 书法创作:自觉意识的演变
· 六 书法家、现代艺术家与前卫艺术家
· 五 现代社会中的书法家
· 四 临摹
· 三 修养
· 二 “人书俱老”
· 一 书法家:形象的确立
· 第五章 书法家
· 八 行书
· 七 楷书
· 六 草书
· 五 隶书
· 四 小篆
· 三 先秦墨迹
· 二 金文
· 一 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