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梅派演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3-22 18:23:13 |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梅兰芳师承吴菱仙、拜过陈德霖、宗福小福的一派,演唱风格更接近予陈德霖,以阳刚为主,刚多于柔。《祭江》的二黄慢板中的第二句“背夫君撒娇儿两地离分”中的“君”和“分”字最为典型,简洁得像金石一样结实,字字铿锵,绝无单落轻飘之感,“夫”字前后参有气口,非但没有给人于生硬的感觉,反而使人感到饱满充沛,而最后一小节中一般气口在<谱1 处,而梅却唱在<谱2>处,亦给人一气呵成之感。无扎实幼功是不可想象的。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梅兰芳的演唱已有了一种近乎于传统而又出于传统的新的迹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当时传统唱法闭口音比张口音运用得好得多,常发细高的声音,唱腔直线多于曲线。梅兰芳以惊人的毅力苦练张口音,使张口音和闭口音取得平衡,而使行腔的弹性增强了。其二,是在发声全面的前提下,他又吸取了余紫云咬字清晰而明朗的特点。这两方面虽然当时还不象后来发展的那样突出,但确已作为梅兰芳风格而出现。使人感到平易近人、易于理解。较保守的老先生也觉得他功底深厚,而获得内外行一至好评,这在当时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与此同时,梅先生对当时青衣传统唱法中直线多于曲线,开始意识到这种唱法所包含的感情是不够复杂多样的,而产生改革之萌芽。


当时,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革新家王瑶卿不怕阻碍和困难,首先突破了多年来的旧规和严格界限,把青衣花旦、刀马的唱、念、做、打融汇起来,开辟了新的道路。这一大胆的尝试,使原来对传统的青衣,重唱工而对身段表现不讲究,以及对声腔艺术的单调,感觉到不满足的梅兰芳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这使梅兰芳的唱腔艺术发展到了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中,梅兰芳的演出除了传统青衣戏外,开始演出《汾河湾》、《玉堂春》、《穆柯寨》、《贵妃醉酒》、《樊江关》、《虹霓关》等做工多的青衣戏和花衫戏。在这个阶段中,梅兰芳的伯父,杰出的京剧音乐演奏家梅雨田对梅兰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梅雨田是一位革新家,他除了给梅兰芳说《玉堂春》等新腔外(此新腔是票友林季鸿所创造),还帮助梅兰芳对传统戏如《彩楼配》、《坐宫》、《武家坡》、《大登殿》等,在王瑶卿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我们从《彩楼配》的第一句慢板中可听出梅兰芳是如何从陈德霖的传统老腔中演变过来。(陈德霖有唱片留传)这些传统的唱腔,经过梅兰芳的消化而自成一家,一直沿用至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上一页梅派演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