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梅派演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3-22 18:23:13 |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制作人宋柯先生是公司老总,清华出身,学物理,去美国八年回来搞音乐了,怪才!我认识我们同年龄清华人,念量子力学的,功课很好,品行好,大胡子,可是毛衣织得特别好,织的时候,身段有点女性,绝对另类。那是钱伟长时代的清华人。

我和宋总谈得特别顺心,我不明白“麦田”这样一个时尚领先的唱片公司怎么会做最传统的梅派。我和宋总说:“我们可是容不得一粒沙子的。”宋说“越纯越过瘾,只是伴奏……”我说:“不会喧宾夺主吧。宋说:“不会,请一流高手,梅先生如果想请外国有名交响,我们也做。我们是面对着国家和民族。”我不禁动容,在合同里我加了一句“不和其它任何国内外公司签订同样性质(即不包括民乐伴奏)的唱片合同,甲方对乙方来说是唯一的。”我不敢说,这两张精品唱片梅先生的活干的是绝对正确。因为我深深地迷恋、留恋、思恋着梅兰芳大师和徐兰沅、王少卿的天地之作。至今,我强制性地每天听十五分钟的梅兰芳大师169老唱片。和梅先生家中吊嗓子的私藏录音精神上每次都很满足

麦田公司要在唱片出版时附一本小册子,上面印着:“梅兰芳先生前曾经说道:‘戏曲前途的趋势是即大众需要,应时代而变化的,我愿在新的道路上求发展。”“我们出版的梅葆玖先生用京剧乐队和交响乐队结合的作品,正是梅兰芳先生心愿的体现。在秉持京剧传统精髓的同时,锐意革新。将代表西洋古典的传统文化推向新的阶段和高度,堪称全新概念的划时代的戏曲音乐杰作。”

我知道这套唱片会受到知识界、外资白领、先进儒商、时尚文化人的青睐。我们和麦田公司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推广时,青年人、大学生特别多。签名销售,红红火火。我还特地请了三位梅派新秀。北京请郑潇、天津的单滢、上海的李慧,都是特别好的扎实嗓子。梅派唱腔和声腔后继有人,确实收到可喜的效果。

梅派的伴奏从梅兰芳开始就特别的谨慎和讲究。1923年排《西施》时,徐兰沅想加一把乐器来调和一下老戏的伴奏当时二胡就是在《荡湖船》,《十八摸》色情小戏里,由单独二胡伴奏,而且琴师根本连二胡都不带的,由跟包带。在演唱前交给琴师,戏完了琴师再将二胡交给跟包,琴师根本就不当一回事儿。要加乐器,首先是四胡,试奏后梅兰芳认为反而削弱了京胡脆亮的音色,然后是用大忽雷、小忽雷试,觉得很乱。最后就用最普通的二胡来,大家都觉得挺圆滑,京胡被衬托以后,更好听了。决定用二胡,那时王少卿当时是给他父亲风二爷操琴,和梅兰芳同台演出。那就请王少卿兼拉二胡。京剧的伴奏迈出了第一步。

这一步影响了九十年的京剧伴奏,直至今天用交响乐加入伴奏。都是有牵连的,它有关“和声”了。

二胡一出现,首先观众感到新鲜,但也有人认识没有月琴清脆明静。经过一些时以后,人们的耳音也挨过来了。但演奏的徐、王本人感到伴奏方法单调,就进化到相差八度的关系加了些变化,又过了一段时间,又进化到非齐奏的大胆改革,徐、王详细的一个一个小节的研究,决定吸收老生的裹腔的伴腔方法,与京胡的随腔伴奏并列,同时又采用了大小嗓“调面”与“调底”高低结合的唱法用于两个乐器。以唱腔旋律为主,在齐奏基础上,各自变化,在曲调的进行中,有时并驾齐驱,有时异道而同归,时分时合,听起来比纯齐奏的效果好得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上一页梅派演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