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梅派演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3-22 18:23:13 |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二)

梅派唱腔艺术的风格是在于它使生活的真与艺术的美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形象上就和他的表演艺术一样可以用八字来概括:“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平稳之中蕴藏着深厚的功力,简洁之中包含着丰富的感情。听来平易近人,可又不是“大路活”的粗唱,这是由于他非常善于运用唱来表现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神彩丰韵,唱腔被人物的思想感情所“化”了,使人在芳香青沏之中陶醉不觉。

梅派唱腔艺术的风格,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大方自然,使人易于接受。传统青衣唱腔中,西皮、二黄、反二黄三种慢板,都各有五个大腔,这是固定的,我们曾把四十出梅派戏和梅兰芳常演的传统青衣戏按三种慢板,五大腔按时代先后用谱列出,并制成录音,可以发现在他二十岁左右成名时的腔,几乎是无腔不新,但确又无腔不似旧,有根有据,绝无“索隐行怪”,给人的感觉除了美好动听外,几乎每一句都非常圆润、饱满和匀称,形成一种平易近人、雅俗共赏的风格。不强调特点,形成“无特点”风格,主张中和平衡,和谐通融,相互协调,大小适度,恰到好处,自然、松弛、甜美,给人愉悦舒适之感。

第二,唱法上字字唱真,收清,送足。京剧旦角主要是用假声,音区高,行腔有很纤细柔和,曲调比较曲折委婉。要做到字音清晰,非经长期的、扎实的技术磨练不可。如果单纯地追求字音清楚,必使唱腔缺乏艺术感染力而流于自然主义。这一点是先生继承父亲梅兰芳最为到位之处。

梅兰芳精通音律,五声尖团用而不泥,又适合剧情,字腔兼顾,悦耳和观众听得懂为原则,如《玉堂春》出场的那一句<谱6


“来”字属阳平。他根据剧情,并没有按阳平字音的唱法唱成 <谱7       但在字未出口时,又符合了由低往高的原则,为绝大多数旦角演员所效法。听众也从未引起错觉。“都察院”三字一气呵成,并没有按传统在“院”字前加一个气口唱成<谱8


使苏三一出场,就带入了公堂的气氛。此剧中剧情发展到最高潮时,苏三以急切的心情唱出“眼前若有公子在,纵死黄泉也心甘。”在下句中“黄泉”二字是阳平,“也”字是上声,“甘心”二字是阴平,按字音应唱成<谱9

唱腔明显地激情不够,唱不出苏三急切的心情,梅兰芳唱成 <谱10  


“黄泉”和“甘心”两个腔形成了对比和呼应,强烈地渲染了人物的感情。又如:梅兰芳在处理《霸王别姬》中一句西皮原板的下句唱腔,也很有典型。唱词是“劝大王休愁闷且放宽心”“心”字是阴平,应高唱,可处理为 <谱11      但梅兰芳认为这样腔太干,无法体现当时虞姬佯颜欢笑,内心凄楚,劝慰大王的心境,他用了“心”字先倒后正,加强旋律的方法来处理,唱成:<谱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上一页梅派演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