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梅派演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3-22 18:23:13 |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这是京剧伴奏理论的基础,这次做《太真外传》中“望阙献发”中,杨贵妃表明心迹,复蒙恩召回宫,重修旧好,于冷宫思念明王,一缕青丝相赠那一唱段,作曲的动用了竖琴,异道而同归。却是效果非凡,使我激动不已。

说实在,梅先生真是一位实干家,全本《太真》加《醉酒》工作量相当大,还有那么多牌子,他没有一段是和一般演员那样由作曲定了后,唱唱而已。他真是一段一段,一个一个小节,甚至音符、旋律、和声的运用,京胡和提琴之间的协奏,亲力亲为,这一方面的事实,超过了梅兰芳。尽管我们不能说那几个字“超过了梅兰芳”,我说的不是“全能”,是“单项”。

我劝梅先生:“歇歇,吃个苹果。”他说:“好玩啊,过瘾啊!”他是真喜欢音乐,这是活生生的艺术家。我们的制作进度大大的脱节了。录音棚是以四小时为单元算钱的。我着急啊!梅先生根本没有钱的概念,最后钱失控了,我只能减少梅先生的报酬,而适当加给了作曲和伴奏的。梅先生冲着我两个字“厉害!”我假装听不懂,我不是经纪人,我是受委托的签约人,钱的控制是有规矩的,贪官小人要回扣,我们从不打交道,为此也得罪一些人。无奈,难啊!

梅门第三代的进步是梅先生常谈话题,她们有一点点进步,他都会欣慰。我和梅先生的徒弟们相处很好。我很希望她们理解她们的师父,从而了解梅兰芳,梅先生有很多地方很像他父亲,说实在的,对梅氏父子不了解,作为演员,吃这饭的,要学好梅派真的比较难,原因几乎说不清楚,“找不到感觉。”

乐队伴奏同样是心心相印。老是看着琴谱,怎么可能好呢?诚然,直至今天,我们都不能断言。那种伴奏形式是最好的。交响乐大乐队至少对自由节拍、散的、摇的,处理不理想,和京剧传统的习惯有反差,徐、王经典过门和牌子,听起来还不顺;大段唱功,按梅派的唱法,忪紧有序,甚至有时撤着唱,大乐队的交响部份会不谐调,尤其是老生,这是老戏唱段(如“一轮明月……”)用交响比较别扭的原因。

伴奏毕竟是对一个剧种而言的。我只能讲,有不确定因素,待后实践。

交响乐大乐队对这两张经典唱片而言,是成功的。

我们可以将这两张唱片和梅兰芳《太真》、《醉酒》1926年的老唱片和1954年录的中国唱片,对照来听。

不管是时代因素的变化,从梅先生对人物情绪、剧情体现、技巧应用、声腔共鸣,伴奏的改进,相信梅兰芳在地下听了会含笑九泉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上一页梅派演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