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梅派演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3-22 18:23:13 |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一)

先从梅兰芳唱腔艺术的形成谈起,梅兰芳出身在十九世纪末,京剧这个新兴剧种刚刚成熟,生机盎然,蕴藏着旺盛的精力,有如满枝蓓蕾,只待春风春雨,便将喜绽怒放。北京的街头巷尾到处都可以听到人们哼着,不是“小东人……”就是“金鸟坠……”;再不就是“伍员马上怒气冲……”(以上三出是以当年最亨盛名的老生孙菊仙的《三娘教子》,谭鑫培的《碰杯》,汪桂芬的《文昭关》顺次戏中名唱段的首句唱词)。而青衣的唱腔除了在茶园、书寓外很少听到,当时青衣唱腔艺术没有象老生行当取得那样高的成就。旦角没有挑大梁的,旦角戏只占百分之一二而已,“对儿戏”(即生旦并重的剧目)也不过百分之二三,青衣行当唱大轴是没有的。但当时青衣旦角演员中已有了胡喜禄、梅巧玲、时小福、陈宝云、龚翠兰、余紫云,陈德霖等有影响的名演员,票友中也出现了像孙春山、林季鸿那样既富有文学修养,又精通音律、善创新腔。梅兰芳谈起:“论到陈,胡两位前辈……恐怕要算我们青衣这一行当的开山主帅了。”陈胡两位都善创新腔。胡以工整熨贴见长,陈则以巧取胜。当时旦角唱时口紧得几乎听不清唱的什么字,徽音较重。而胡喜禄在一定程度上已采用了较松的唱法,虽不如以后的王瑶卿那样使人完全听清楚,但已有了很大的革新,他所创造的“十三咳”的腔一直保留至今。继胡喜禄、梅巧玲、陈宝云之后是余紫云和时小福。余紫云青衣戏,私淑胡喜禄,花旦戏继乃师梅巧玲(梅先生的曾祖父),并容花旦声腔于青衣,演唱时咬字清楚,嗓音高而明亮。时小福专工青衣,追随胡喜禄,雅典纯正。梅兰芳的开蒙老师吴菱仙就是时小福的得意弟子。在时、余之后、王瑶卿之前,陈德霖是青衣演员中的代表人物,当时在正工青衣中是具有权威性的,他唱法接近时小福,嗓音圆润、气力充沛,唱来高亢嘹亮、以刚劲为其特点,虽音色纤细,但旋律非常优美,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昆曲根基厚实,非常讲究字音声韵,发音咬字准确,梅兰芳的昆曲戏的成就得自他的亲授。

综上所述,概括了梅兰芳的师承和梅派唱腔的起源。前辈艺术家的成就及其影响,对梅派唱腔艺术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梅兰芳十分尊重传统,在他各个时期的唱腔艺术都渗透了前辈留下的精华。

第一个阶段,学戏和实习阶段中,梅兰芳在唱腔上没有自己的创造,演的全是正统青衣戏,如《祭江》,《祭塔》,《落花园》,《彩楼配》,《二进宫》,《搜孤就孤》(程婴妻),《桑园寄子》等四十余出传统唱工戏及配角戏。大约是在十八岁之前,几乎天天演出,刻苦的磨练为以后取得那样高的成就奠定了基础。十八岁脱离了科班,列入了主要演员的行列,撘班演出,拥有了一定的叫座能力,开始显露了唱工方面的根底和隐约的艺术创造的才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上一页梅派演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