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极限体验:感觉的地狱天堂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4-14 11:37:14 |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作家、艺术家是人类感觉世界的探险家。

为了艺术的创造,为了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作家、艺术家始终在不断地寻求新的感觉方式,开启新的感觉之门,打破原有感觉世界的极限,进入生命感觉的崭新境界。为此,他们将一切能产生强烈感觉的生活都推至极端,进行试验,并在极端上找寻他们所需要的感觉。醉酒是他们进行的试验,性狂欢是他们进行的试验,巫术通灵体验是他们进行的试验,兴奋剂和毒品的使用是他们进行的另一种试验。

借助于兴奋剂和毒品来进行边缘感觉的体验,来探索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开启新的感觉之门,始于近代。以往的作家、艺术家为寻求边缘意识体验借助于一切反常变态的方式,但却从未有意识地借助过毒品,这倒不是他们不愿借助毒品,不敢使用毒品,作家、艺术家没有什么是不敢做的,只是毒品构成的这一领域发现较晚,他们对于毒品的性能不甚了解。随着英国近代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德·昆西使用鸦片,著述《一个英国鸦片服用者的自白》,将他使用鸦片的感受广告世人之后,作家、艺术家开始对毒品发生兴趣,并开始有意识地使用毒品。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艺术界和娱乐圈里使用毒品的人已经相当普遍,不用说,他们使用毒品正像他们使用酒精和对待性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意图:

为艺术创造,寻求一种悬崖边缘的刺激感;

为了尝试,看看使用毒品后是否有一扇新的感觉之门开启;

为获得一种生命体验,作家、艺术家觉得不应该有什么是他们不知道的,没有体验过的;

为打破日常感觉,进入一种非日常化感觉的环境,摆脱平淡;

为了摆脱痛苦、不安、烦恼,镇定神经;

为了强化*高潮体验;

为了逃离现实世界的压迫,为了沉浸与忘却;

为了做出一种反社会的姿态,践踏禁忌;

……

在作家、艺术家的吸毒行列中,有着不少一流的大家,如作家海明威,电影明星伊丽莎白·泰勒,世界超级歌星“猫王”艾尔维斯·普里斯利,电影巨星蒙哥马利·克拉夫特,摇滚歌星麦当娜,作家艾伦·金斯堡,作家杰克·克鲁亚克,金嗓子歌唱家马里奥·兰扎,好莱坞超级巨星约翰·贝鲁什,著名喜剧演员莱尼·布鲁斯……虽然吸毒对人的健康危害极大,艺术界和娱乐界的人依然在使用毒品。其实,不光是他们使用毒品,西方社会大众使用毒品也相当普遍。

人们使用的毒品很多,但主要分为三大类:大麻、可卡因和海洛因。从其性能及对人身体的影响上看,三者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区别。

大麻是一种粗大、直立、芳香的草本植物,从其雌株的茎叶花及种子中可提取温性致幻剂。吸用大麻后,人会产生较轻度的欣悦感和欢*,甚至会有升腾和飘飞的感觉,欲神欲仙。与此同时,视觉变得模糊,意识的清晰度降低。在使用者眼中,周围世界显现为朦胧状态。如使用过量,即发生中毒,并出现一系列病态生理心理症状:心率过速,胸部郁闷,眼睛发红,昏昏欲睡,伴以情绪上的焦虑、不安、少言寡欢,精神状态极不稳定,变化突兀,还可诱发各种妄想。但它毒性相对较小,不易形成依赖性毒瘾。

可卡因是一种生物碱,从一种名叫古柯的植物叶子里提纯出来。可卡因是种较强的兴奋剂,使用后六秒至三分钟内即发生作用。它可使人心跳过快,血压和体温升高,食欲衰退,极度兴奋,有明显的*、灵敏感和令人神迷的警觉感和*感。吸用可卡因后就像注射肾上腺素一样,吸用者的身体处于一种高度的亢奋状态。过量使用副作用极大,使用者会失眠、剧烈头痛,感到恶心、发生惊厥,精神变态,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统也会遭到破坏。

海洛因是一种比可卡因更强的生物碱,它是从罂粟中得到的吗啡经进一步提纯形成的结晶。海洛因的致幻效果远远强于大麻和可卡因。用海洛因后,即刻会感到强烈的*、极度的兴奋感和奇妙无比的幻觉感。据使用者说,海洛因给人带来的感觉难以用言语形容。


海洛因成瘾极快,一旦中止使用人立即会感到心痒难熬,身体极不舒服,狂躁、厌烦,甚至呕吐。海洛因对人体的危害极大。据研究者说,近些年时兴的四号海洛因毒性剧烈,若人连续不断地服用,其寿命只有八年。

虽然从大类上划分,毒品只有三类,但实际上每一种类都可派生出诸多不同的品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毒品种类也像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人们现在使用的兴奋剂已有五大类的合成形式:刺激素、麻醉剂、类固醇、β阻断剂、利尿剂,而从这五大类兴奋剂中又派生出了近一百个品种的兴奋剂。目前,生产兴奋剂的人们似乎正朝着发展更多品种兴奋剂的方向努力。他们的目标仿佛是,要生产出既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又不容易上瘾,容易随时戒掉的兴奋剂。

毒品对人身体造成的危害世人皆知。作家、艺术家不比芸芸众生愚钝,自然也深知这一点。不过,毒品可能给人的身体带来危害这一事实并没有能阻止他们使用毒品。这倒不是他们不吝惜自己的生命,而是因为毒品能给他们带来他们所渴望获得的感觉和达到的境界。为了获得他们所追求的那种感觉,为了企达他们所向往的境界,他们不惜一切。

“猫王”艾尔维斯·普里斯利使用毒品是出了名的。每当他要登台表演时,他总要事先服用兴奋剂。这样,他便会即刻进入一种亢奋状态,表演的时候放得开,歌唱得更劲,舞跳得更猛,更肆无忌惮。“猫王”在表演时常穿一身令人不可思议的“猫装”,由粉红色的宽松上衣、大红喇叭裤、白色的小山羊皮鞋组成。他常眼神迷离,醉意朦胧,一面用具有扫荡一切力量的歌喉无拘无束地演唱,一面做大幅度的骨盆扭动。

他尽情大胆的*扭动暗示摇滚乐突出的性意味。有时,他甚至用屁股撞击吊在身后的吉他。他的表演曾遭到老一代的痛斥,说他的表演下流,令人作呕。一位专栏作家指出,他的性*对姑娘是一种威胁。电视台转播他的音乐会时也明文禁止显示他腰部以下的镜头。但他照样我行我素,依然故我,有时甚至变本加厉。这种叛逆行为虽不为美国大众文化的习俗框框所容,但却令无数年轻人为之癫狂,为之倾倒。“艾尔维斯的骨盆”不仅成了当时美国社会的一大丑闻,也成为男性性象征的一种绝对标志。除了表演时使用兴奋剂外,艾尔维斯与女友约会、*时也服用兴奋剂,以求达到更令人欣悦的*之境。

一旦需要平静下来,感觉需要休息时,他又会使用镇静剂以麻醉过于兴奋的神经。他不仅自己使用,也让别人使用镇静剂。当他的第一任妻子普利希拉还是个小姑娘时,他就要她使用。他给了普利希拉他本人所用剂量的镇静剂,他的未婚妻差点儿醒不过来。还好,由于发现及时,经抢救脱离危险。

“猫王”的精神状态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几乎全靠药物来调节。需要达到亢奋状态时就服用兴奋剂,需要安静和休息时就使用镇静剂,有疾病时就使用止痛剂。他不能自发地或靠意念、意志来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状态,也不能自然而然地进入休息状态,只有靠麻醉自己才能获得足够的休息。他对药物形成了无法摆脱的依赖关系,这使他越来越无法离开药物,所需要的兴奋剂、麻醉剂和止痛剂的剂量越来越大。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由于滥用毒品,酗酒成性,暴饮暴食,加上*的纵欲生活,他的体力很快就耗尽了。他死时年仅42岁。有人说,他是由于滥用各种兴奋剂、麻醉剂等药物而丧生的。即使这种说法不够全面,也可以说毒品是导致“猫王”早逝的重要因素。

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毒品的魅力在于它的刺激性和它的致幻功能。它使人达到正常生理活动达不到的感觉境界,同时它又能使人摆脱各种生活的束缚、现实的重负,忘却不愉快和令人痛苦的生活经历。

约翰·贝鲁什是好莱坞的超级明星。他嗜好吸毒和疯狂倒错的生活,只活了33岁,他的一生是既让人惋惜又令人厌恶的一生。约翰·贝鲁什有天才的喜剧表演才能,在银幕上创造了自己怪诞粗鲁的喜剧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爱戴。他被称为“银屏怪才”。他通过创造一系列怪诞疯狂的角色,引起了观众的注意,观众对他的表演既厌恶,又感到强烈的刺激,而他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的,并因此获得了全国性的声誉。他主演了《布鲁斯舞兄弟》、《动物住宅》、《到南方去》、《老男友》、《邻居》等电影,并灌制了一盘音乐唱片。


虽然约翰·贝鲁什才华横溢,声望如日中天,但他生活*,行为粗野。他沉溺于狂欢聚会,常常暴饮暴食、酗酒吸毒,并结交了一批吸毒的朋友,甚至还和一些毒品贩子搭上关系。在死前不久,他曾经与一批艺术界的名流和朋友一起度过了五天五夜的疯狂而*的生命时光,通宵达旦地狂饮,胡闹,乱交,享尽所有肉体上的乐趣。然后,他与女友、摇滚巨星凯西·艾维琳一同来到一家小旅馆里,开始用针管往手臂上注射毒品,当天夜晚,约翰·贝鲁什死于毒品。警方法医鉴定说,他是因使用一支海洛因和可卡因的合剂而死去的。

莱尼·布鲁斯,美国天才的“病态喜剧演员”,是另一位因使用毒品而中毒身死的表演艺术家。莱尼·布鲁斯是一位非常有争议的人物,他的演出风格辛辣,讽刺力极强,他把一切敏感的、传统上一向认为是严肃的东西统统当做嘲笑的对象:婚姻、政治、性行为、偏见、宗教和法律等。他喜欢使用粗俗的语言,运用*性的动作,每每令观众感到无比震惊。但他把*裸的真实奉献给观众,并为他们带来轻松和快乐。

他一反保守、含蓄、有教养的做法,使用直露的语言。他认为直露的语言虽听起来不雅,但却更为真实,与要描述的对象较易吻合,而且非常有力度。他喜欢用脏话,把那些一般人认为不堪入耳的话直接说出来,不加任何修饰。他认为,这样做有助于表达他想要表达的意图。

莱尼·布鲁斯虽然是位杰出的演员,但他也有着毁灭性的嗜好——吸毒。他曾因收藏毒品而遭到监禁,后被释放,但不久又因私藏毒品而在加利福尼亚被捕。他公开承认自己吸毒成瘾,并到一个吸毒治疗中心接受治疗。但他的毒瘾很深,治疗后他会好上一段时间,不久就会重新使用毒品。终于有一天,他在自己住宅的浴室里死去,死时胳膊上插着一根注射毒品用的针。法医最后检验结果证明,莱尼·布鲁斯死于急性吗啡中毒。

另外两位早逝的爵士乐演奏家“怪鸟”帕克尔和芝加哥布鲁斯最走红的口琴演奏大师小瓦尔特,也与毒品有着很深的关系。

“怪鸟”帕克尔是位杰出的演奏家,他的影响范围波及所有涉及爵士乐的艺术家。爱灵顿乐团的小喇叭手库提·威廉斯把他与演奏家路易·阿姆斯特朗作了一个对比:“路易·阿姆斯特朗使所有铜管乐师的演奏法发生了变化。但在‘怪鸟’之后,所有器乐的演奏都改变了——鼓乐、钢琴、低音提琴、长号、小喇叭、萨克斯管,一切的一切。”

“怪鸟”生活狂放不羁,一生曲折而短暂,只活了34岁。他酗酒,玩女人,吸毒,而且吸毒历史长达15年之久。有迹象表明,吸毒是造成他早死的致命因素。

小瓦尔特自幼才华出众,17岁时就登上了唱片新星的宝座,他的演奏天才是公认的。小瓦尔特创造了一种口琴演奏的全新方法,他能够在突然之间吹出撕人肺腑的呻吟声和另外一种巨大而饱满的音响。他乐感惊人,总是恰如其分地适时吹出气势磅礴的声音,而在另一时刻又吹出轻柔、舒缓的音乐,为其他乐师的独奏进行伴音,起到绝妙的烘托效果。瓦尔特的演奏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他总是用吹奏的方式诉说心声,使人不由自主地被他的表演感动。可惜,他生活中的毁灭性力量使他英年早逝,他只活了37岁。与他合作过的布鲁斯乐师霍林·沃尔夫谈到他时说:“他是最了不起的,我不愿意吹嘘别人,但他堪称是布鲁斯音乐的大师……过度的酗酒和吸毒把他葬送了。”

吸毒能够致人死命,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并不是吸毒都会致死。吸毒不死的作家、艺术家是绝大多数。吸毒对于人类健康肯定有害。毒品对人身体损害的程度因人而异,同时与损害程度有关的还有吸食的毒品种类、吸食毒品量、吸毒时间的长短以及吸毒者本人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

麦当娜吸毒,但她的身体并未因吸毒而有任何明显的损害。她使用毒品时小心翼翼,从不过量,而且只是偶然使用。对她来说,毒品给她带来的*远不如性的狂欢给她带来的感觉*,她喜欢性的放纵与狂欢远远超过喜欢毒品。


海明威对于毒品的使用也很讲究分寸,他对毒品的使用一开始是探索性的。吸毒是一种人生体验,尽管是一种反常的体验,对于他这位有兴趣了解一切的人,不应该有什么东西是他没有经历过的。毒品也可能曾给他带来兴奋感、欣悦感和美好的幻觉,使他身上的累累伤痛得以减轻。但海明威是个喜欢行动的人,他喜欢的东西很多:狩猎、拳击、打仗、斗牛、赛车、打鱼、和女人一起寻欢作乐,等等。比起毒品给人的虚幻刺激,海明威更喜欢现实给予他的刺激,他爱现实生活胜于爱虚幻的感觉。

伊丽莎白·泰勒使用毒品时几乎能做到恰如其分,既能充分享受毒品给人带来的兴奋、快乐和刺激,又不让它伤及她的身体健康和女性魅力,当然情况并不总是如此。当她和埃迪·费希尔在一起时,她对毒品的使用常常过量。埃迪·费希尔曾是美国当时的一流歌星,但这位继迈克·托德之后伊丽莎白的又一任丈夫,是个非常*的人,他与不少社会名流都有交往,而且也以毒会友,他是位吸毒成瘾的人。据他自己透露,他常去白宫拜望肯尼迪总统,他们两人时常谈起各自使用毒品的癖好,埃迪承认,离开了这种加速兴奋剂他就没法生活。他还说,肯尼迪总统也吸毒成瘾,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不是秘密的秘密。

和埃迪在一起生活,伊丽莎白·泰勒无形中便受到了他的影响,并接受了他的生活方式,他们使用毒品也有专门的医生为其服务,他们常常到“欢乐医生”马克斯·杰柯布森那儿打一种“加速”兴奋剂,当然这种兴奋剂是与维他命针剂混合使用的。

有一段时间,伊丽莎白不断地让医生给她注射这种针剂。注射这种针剂后,她就会产生强烈的*和过度的兴奋感,但这种针剂的使用也使她心动过速、失眠、疲劳,并出现阵发性精神忧郁症和歇斯底里症。为了消除兴奋剂带来的副作用,她又使用麻醉剂。在拍摄影片《巴特菲尔德第八》时,她同时在看几个医生,一说是六个医生,每个医生都给她开麻醉剂;而与此同时,她又托朋友给她弄兴奋剂。她当时的情况有点儿像艾尔维斯·普里斯利,用兴奋剂以进入亢奋状态,使用麻醉剂以进入抑制状态,而这样做却不太妙。由于她大量使用安眠药,常常会睡过时间,不能正常地按时工作,每次拍片总不守时,总是姗姗来迟,让其他演员和摄制组成员一等就是两三个小时。一时间,人们怨声四起,对她这种成了家常便饭似的迟到很有意见。可她仍旧还是老样子。后来,伊丽莎白·泰勒不仅使用一般的兴奋剂,还跟她众多情人之中的一位——亨利·温伯格学会了抽大麻。大麻给她带来的感觉,似乎比以前她使用的兴奋剂更好一些。

吸毒不仅可以使人产生幻觉,使人获得一种虚幻的解放之感,吸毒更能使人丧失自制能力,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这将不可避免地损害社会的利益。所以,社会严禁人们吸毒。这样一来,吸毒行为也就不单单是一种个人行为事件,它也可以演变为一种反社会的行为事件。

美国文艺界“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吸毒,就表现出了强烈的反社会意味。艾伦·金斯堡、杰克·克鲁亚克、威廉·巴勒斯、格雷戈里·柯尔索、约翰·克莱伦·霍尔姆斯、塞缪尔·克雷姆和加里·斯奈德等这些“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对战后的美国社会现实极为不满,麦卡锡主义的反动政治高压政策又使他们极为憎恨,美国的唯物质主义生活方式排斥人的精神,令人感到窒息。他们感到极度苦闷,感觉生活缺乏意义。由于他们没有能力与各种强大的社会势力进行正面对抗,这从他们的名称“垮掉的一代”上也能看出,于是他们便采取自己特有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消极反抗。他们公然蔑视传统,穿奇装异服,长期浪迹于社会底层,厌恶学业,讨厌工作,沉溺于爵士乐、摇摆舞、性狂欢和念佛参禅,漫游旅行,吸大麻,追求神秘体验。他们把自己视为“没有目标的反叛者,没有口号的鼓动者,没有纲要的革命者”。


“垮掉的一代”的成员吸食大麻在美国文化史上是出了名的。一般人吸毒总是私下在秘密的场所进行,但这些人却完全是公开的,而且故意张扬,以示他们可以为所欲为,随心所欲。他们故意做给社会看的行为无疑是想让大众们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社会越禁止,越不让人们做的事情,他们越是要做。因此,与其他普通人吸毒相比,“垮掉的一代”成员的吸毒行为有着自己的显著特征,即吸毒不仅仅是为了打发无聊,逃避现实,寻求一种非同寻常的知觉体验的行为,而且更是一种反抗社会的行为。吸毒是他们用来向正统社会表示强烈抗议的行为姿态。

从吸毒的行为上看,作家、艺术家与普通人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从内在动机上看却还是有着显著的不同。作家、艺术家是人类感觉极限的探险家、人类新的感觉之门的开启者,因此一切可以用来探索感觉极限、开启新感觉之门的活动他们都乐于参与,一切新奇的体验他们都乐于尝试。他们主动追求这种体验。普通人吸食毒品往往是在别人的教唆下开始的,作家、艺术家则往往主动投身于这种反社会性的生命体验。

毒品的力量巨大而神秘,这诱发了作家、艺术家对其进行探索的热情。他们对于神秘的存在总是特别迷恋,而对有力量的东西又易产生崇拜和敬畏之感,与此同时,他们又喜欢向神秘而有力量的存在挑战,并力图征服它,使之成为他们的欲望对象。对于毒品,他们在潜意识中存有这种意念:将毒品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中,把它当成满足欲望的有效工具。

即使作家、艺术家不从事创造性的活动,他们依然需要一种强烈的生命感觉,需要一种悬崖边缘的刺激感,以感到生命所能给他们的乐趣,感到他们所需要的生命感觉的强度。他们对于这种感觉强度是如此需要,以至于如果他们不能获得这种感觉的强度便感到生活乏味,活着令人难以忍受。他们讨厌日常化的生活,讨厌平凡、平庸、平淡的生活,酷爱生活的欢乐、狂欢聚会和生命力的放纵。

作家、艺术家最喜欢的感觉,就是生命无羁、放纵的欢乐感。这使他们感到自由自在,快乐如仙,无拘无束,他们常常通过艺术的创造来获得这种生命的放纵感,通过*纵欲来获得这种感觉,通过狂饮醇酒来获得这种感觉,通过吸毒来获得这种感觉。这像是人生的极限享受。创造使他们获得最强烈的生命的欢乐,但创造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总有停滞的时刻,总有从创造活动中退出的时刻,而他们是无法忍受强烈欢乐之后的平淡的。为了维持一种亢奋的精神状态,获得强烈的*,他们总是借助生活中的各种强刺激,如美酒、性狂欢、吸毒、冒险。因此,我们可以反复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不少作家、艺术家在创造性活动之外最喜欢从事的活动,就是饮酒作乐,谈情说爱,冒险,纵欲狂欢,吸食毒品,使用兴奋剂。他们必须借助这些来获得他们不能缺少的悬崖边缘的刺激感。

作家、艺术家开始使用毒品的时候对毒品的危害并非一无所知,但他们却低估了毒品潜在的毁灭性力量,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使它成为一种为他们制造悬崖边缘刺激感的工具。他们开始并未估计到自己将来会吸毒成瘾,会无法摆脱自己对于毒品的不可或缺的依赖。毒瘾越来越大,使用的剂量也越来越大,毒品对他们会越缠越紧,而成为他们的生存不可缺少的特殊意义上的伙伴。他们天生喜欢放纵,又喜欢冒险,不懂得什么叫节制,最终毒品的力量将超过他们的身体所能承受的限度,为毒品的力量所毁灭。

有的作家、艺术家被毒品彻底葬送,毒品夺去了他们的生命,有的则被部分地葬送。伊丽莎白最爱的影星之一、好莱坞著名演员蒙哥马利·克拉夫特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他虽并未被毒品夺去生命,但毒品毁掉了他的艺术才华和创造能力,使他成了一个艺术界的废人。毒品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毁灭性的力量,它能毁掉人向上的精神、自我主宰意识、创造能力、艺术才华、身体的健康,还有人的生命。

  当然,有人曾经幻想,如果能适当地使用适量的毒品,如某种形式的致幻剂,人既能感受到它的奇特效能,又不受到它明显的伤害,不形成对它的依赖,并能在任何时候随意摆脱它,那该有多好,可这毕竟是一厢情愿的设想。毒品对人的作用及危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稍不注意人即会成为毒品的受害者,尽管如此,毒品的研究者们仍在竭尽全力寻找无害形式的致幻剂、兴奋剂,致幻剂的制造者们也在重新勾画没有死亡和重创的毒品天国。然而,他们勾画的美景永远只能是种幻景。

下一页天才与疯子比邻上一页不断刷新感觉,刷新爱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恶之花:走下圣坛的艺术家》
· 为什么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
· 爱美酒,爱佳人
· 身体的狂欢与创造
· 道德之下,欲望之上
· 张扬生命本能
· 挑战禁忌
· 直面生命的境遇
· 风月温柔乡
· 不断刷新感觉,刷新爱
· 极限体验:感觉的地狱天堂
· 天才与疯子比邻
· 最矛盾、最分裂的集合体
· 无限放大的自我
· 亵渎神圣
· 享乐主义大师
· 浪漫地面对世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