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第二篇· 墓室壁画(3)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1-24 11:07:39 |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 淡去的市街风景,远去的宫廷乐声——辽阳汉魏墓室壁画

公元前3世纪到17世纪中叶,辽阳一直是中国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军事重镇。战国时期它地属燕国,是辽东郡首府襄平;秦、汉时采用燕国建制,辽东郡统辖东北大部分领土;西晋时是平州州府;唐代为安东都护府;辽金时期作为陪都;元代是辽阳行中书省所在地;明代为统辖辽东半岛的辽东都司所在地;清太祖努尔哈赤建东京城,定都辽阳。

东汉后期,中原军阀割据,战乱不断,而辽东郡偏安东北,吸引了大批从中原避乱的贤良高士和逃难百姓,使得辽阳在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等诸多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史料记载,当时襄平城内居住人口达30万,工商业和文化教育极其发达。

在辽阳市北郊的太子河两岸,分布着东汉末年和汉魏之际的古墓群。墓与墓之间相距很近,有的只隔10米,相距远的也不过一里。东汉末年的北园墓、棒台子一号墓和三道壕车骑墓等,墓主均是公孙氏家族的成员。东汉末年,董卓推荐启用襄平人公孙度,经汉灵帝任命为辽东郡太守,雄据北方。不久,司马懿征讨辽东,当年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政权的显贵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只有襄平城郊这些高高的土丘幸免于难。

在这些墓室光滑的石壁之上,描绘着丰富多彩的壁画。车骑出行、家居宴饮、乐舞百戏、门卒、门犬、庖厨、僚属官吏、楼阁建筑……,贵族享乐生活的种种场景全都再现于壁画之中,其场面之宏大、气势之热烈,充分反映出东汉后期的物质文化生活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其中的棒台子墓,除地面铺石无画外,四周和顶石满布壁画,连壁大作,更显雄伟壮观之势。

最引人注目的有一幅《车马出行图》。车驾随从百余骑、武士前驱、文吏后拥,主车在其中,组成一幅十分协调的画面。画中武士兜鍪重甲,文吏宽衣博带,骏马驰骋前驱,千姿百态,生动非凡。

《宴饮图》多是屏风曲列、帷幕高悬,墓主夫妻对坐,短几横陈,男女奴婢或捧盘、或打扇,奔走左右,男像端庄肃穆、面庞圆润,女像神态雅静、体态丰肥、容貌秀丽、发髻下垂,充分表现出贵族家居的悠闲生活,又似在有意突出主角。主人正边饮酒边观赏杂技表演。乐师各奏琵琶、洞箫、琴瑟,杂技者在歌舞乐声中表演倒立、化妆兽舞、弓腰反立、空中舞盘、跳丸舞轮等,全队20余人,熟练地做着各种不同的动态表演,其眉目传情,无不刻画入微。壁画中的技法,在今天的杂技舞台上也仍旧屡见不鲜。

此外,壁画所反映的东汉末期的社会生活可谓细致入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汉代的车车辕成双,驾车的马以一匹为常;日常生活家具,供坐的仅见床,坐的姿态,两膝着地,屈足向后,略如今人做跪状;几案专供坐时凭伏,不能放器物。汉代普遍使用的饮食器具——耳杯也在壁画中得见。耳杯的形状椭圆,两侧附耳,其用途并不限于饮酒,主要还在盛羹。壁画上出现的耳杯等饮食器具多为精美漆器,为权贵所用,绝非粗陋的陶器可比。汉代由于砖瓦大量生产,瓦房建筑已很普遍,同文字记载一致,壁画中的瓦房也多用于高层建筑,以壮声势。

壁画所涉及的汉代生活细节之多,不胜枚举。恐怕只有到辽阳一看才能知晓。想像1000多年前的贵族生活,虽然没有今天的高科技所带来的种种便捷,但却也有仆役成群、舒适奢华的生活。

辽阳的汉墓壁画,与同期的中原壁画相比,没有农耕、桑织、牧猎等生产场面,没有宣传儒家伦理道德的经史故事,更没有佛教题材,这都体现了当时东北地区既受中原文化影响,又落后于中原,而它的内容和形式却对高句丽墓室壁画产生了很大影响。

除却这五彩纷呈的墓室壁画,在历史文化名城辽阳,你还可以看到我国76塔之一的辽阳白塔;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辽阳的都城和祖陵——东京城、东京陵;高句丽政权占领辽东后于公元5世纪初建立的军事山城——燕州城;东北地区规模最大且保存完好的古典民宅四合院建筑群——彭公馆……历史在这座城池留下的痕迹伴随着她的过去与现在,点染着人们对往昔的畅想,给后人无限品味遐思的空间。

 

● 河西畜牧天下饶——嘉峪关魏晋墓壁画

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走进嘉峪关。大漠鼓起的一座座古墓,像大海中荡起的波涛。嘉峪关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起点,九边重镇之一,归肃州卫所辖。后汉时,这里是“玉石障”,五代称“天门关”,是此后历代的军事必争之地。魏晋时期,中原战争频繁,大批中原士族纷纷迁居河西以避战乱,这些内地移民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对河西地区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嘉峪关古墓群就是在这个时期建造的。

踩着墓道上各式各样的花纹砖顺坡而下,来到墓门前。砖砌的门楼之上,道教传说的各方神祗云集于此。有青龙、白虎、朱雀、蜚蠊、麒麟彩绘,还有托梁赤帻力士,一手持连鼓、一手持槌的雷公,托梁兽,鸡首人身像,牛首人身像等各种类型的造型砖。走进墓室之内,墓主人的生前居所便直观形象地呈现于眼前。前室的四壁,分二层向内挑出半砖做檐,意在模仿多层楼阁。在墙上部建有一个“阁”和“壁龛”,来象征楼上的卧室。下部有三个拱券门的耳室,东壁一个,西壁两个。上写着:“臧内”(库房),“炊内”(厨房),“牛马圈”(牛马厩)。在靠近东南角的二层台下,还埋着一口陶井,一半埋入地下,一半露出地面。生活在这里的世家豪族的生活由此略见一斑。

六号墓最珍贵的遗存是壁画,出土的数量占8座壁画墓的20%,所以人们把六号墓看作是整个魏晋墓群的缩影。前室的55幅,表现了墓主人以农牧业为主的庄园经济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农业上,下种、耕犁、耙耱、收割、打场、采桑、养蚕;牧业上,配种、放牧、屠宰、狩猎等,都画得十分详细,甚至连每道程序都无一疏漏。河西自古草原广袤,牧草丰盛,畜牧业发达,彩绘砖中大量的牛、马、羊、鸡、骆驼、猎鹰等画面,再现了“河西畜牧天下饶”的景象。前室北壁的《牵驼图》是丝绸之路上商旅的生动写照。东壁的《采桑护桑图》中,一位婀娜贤淑的女子提篮采桑,一位英俊年少的男子拉弓射箭,保护桑林。

中室共65幅,主要用来表现墓主人的家居生活。壁画中有持锤击牛、宰猪、杀羊的场景,有案上切肉、灶下烧火烹食的炊事细节,有奴婢捧方案递食,主人们围坐享用的生活场面,每一处都描绘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让人备感亲切。前室和中室都绘有许多烤食羊肉串的场景,烤羊肉是龟兹族的习俗食品,是河西地区民族杂居的影响。

后室共12幅,用来显示墓主人身为士族显贵非同一般的生活。威武壮观的《出巡图》昭示出墓主人显赫的地位;《舞女献舞图》、《乐师奏乐图》则展现了墓主人歌舞升平的享乐生活。还有频繁出现的丝束画、布帛画,都是墓主人财富的表现。这不禁让人想起张籍的《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苇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魏晋时期的绘画艺术正处于我国绘画史上最繁荣的阶段,但由于连年交战,民不聊生,所以遗存下来的很少,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砖的出土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从绘画技巧看,这些壁画砖并不是罗列堆积事物,而是抓住最本质、最有个性的东西加以表现。所以许多画尽管寥寥数笔,画得很简单,却反映得很深刻,很准确。如17号壁画,只画了一个高墙大院,墙上竟建筑了12个碉堡,院门大开着,没画一个人,却让人感到阴森、恐怖而又压抑。画工们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画法,人物的不同部分采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如轻重、明暗、远近等。他们用粗线条画人物服装的皱褶,增加了衣服的凝重感;用细线条画马的下腹部使人感到马腹部的柔软和弹性。

包围在这些朴素而洋溢着生活情感的图画中,像是无意中踏入了时空的隧道,画面上的每一样东西都有了生命,鲜活起来。1000多年前边关岁月的种种细节、场景就这样在人脑海里留下久久无法抹去的记忆。

艺术奇葩——唐代壁画

唐代壁画题材十分广泛,冠冕仕女、佛陀菩萨、楼观城堞、山水树石、花鸟折枝,可以说无所不有。而且在造型上更为写真,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唐代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战国以来的绘画技术,并且吸收了外来的有益成分,通过民间画工漫长岁月的创作实践,把唐代壁画艺术推向新的高峰,永泰公主、懿德太子、章怀太子、新城长公主、惠庄太子等墓的鸿篇巨制和莫高窟的唐代壁画正代表了这个时代的风范,唐代光辉灿烂,多彩多资的壁画艺术揭开了绘画史上光辉的一页。

 

下一页·第二篇· 墓室壁画(4)上一页·第二篇· 墓室壁画(2)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中国艺术地图》
· ·第一篇· 岩画(2)
· ·第一篇· 岩画(3)
· ·第一篇· 岩画(4)
· ·第二篇· 墓室壁画(1)
· ·第二篇· 墓室壁画(2)
· ·第二篇· 墓室壁画(3)
· ·第二篇· 墓室壁画(4)
· ·第三篇·宗教壁画(1)
· ·第三篇·宗教壁画(2)
· ·第三篇·宗教壁画(3)
· ·第四篇· 古画风景(1)
· ·第四篇· 古画风景(2)
· ·第四篇· 古画风景(3)
· ·第四篇· 古画风景(4)
· ·第四篇· 古画风景(5)
· ·第四篇· 古画风景(6)
· ·第四篇· 古画风景(7)
· ·第四篇· 古画风景(8)
· ·第四篇· 古画风景(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