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第四篇· 古画风景(4)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1-24 10:01:50 |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不尽温柔汤泉水——《骊山避暑图》

  《骊山避暑图》中“华清宫”便是因唐明皇与宠妃杨玉环在骊山共浴温泉的罗曼史而闻名于世。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写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我们描述了当时华清宫的盛况。从公元745年~755年每年农历十月,唐明皇偕同杨贵纪和朝廷百官到华清宫小住,直至翌年暮春才返回京师长安。然而,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绝唱却没有延续到二人白头偕老,便在安史之乱中惨烈结束。从此唐王朝由盛转衰,华清宫也随之被破坏殆尽,尽管历朝都有修葺振兴之举,但终未能使盛唐之恢宏再现。直到建国以后,华清池几经大规模的修葺、扩建,才终于重现它富丽典雅的昔日风貌。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游览了华清池后感慨万千,挥笔写下“华清池水色青苍,此日规模越盛唐”的诗句。

  青山怀抱中的华清池,环境优雅别致。走进华清池西门,迎面便可以看到九龙池、莲花汤和飞霜殿等仿唐建筑。飞霜殿曾经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寝宫。据说当年殿前的汤池之中,整日雾气升腾。每当冬季大雪降临,宫内玉龙飞舞,银装素裹,唯独在飞霜殿前化为白霜,故而得名。飞霜殿前九龙池波光粼粼,亭台倒影,杨柳依依,令人赏心悦目。穿过九龙池西侧雕梁画栋的九曲回廊,便是当年玄宗皇帝的御汤“九龙汤”池。

  过龙石舫,再经晨旭亭、九龙桥、晚霞亭,就到了仿唐“贵妃池”建筑群。“莲花池”形若石莲花;“海棠汤”池内平面呈一朵盛开的海棠花,是唐明皇作为爱情的礼物赐给杨贵妃的。汤池是上下两层台式结构,池中有专供杨贵妃沐浴用的长条石,上刻有“杨”字。想象那温泉水从莲花喷头四散喷出,水雾四起,飞珠走玉,贵妃娇体如置云雾之中。站在池边,诵起白居易《长恨歌》中“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诗句,当知诗人韵句何等入神。如今,佳人虽逝,汤泉犹温,在华清池东北,建起了3000平米的温泉浴池。骊山温泉水温43度,又富含多种矿物质,不仅适宜沐浴,还利于治疗关节炎、皮肤病。泡上一次骊山温泉,放下心中的恼事,洗去一身的疲惫,实在是游人们无法抗拒的一桩美事。

  出贵妃池不远,便是五间亭。1936年12月,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就发生在这里,至今这里还保留着蒋介石当年所用的家具。

  走出望湖楼,沿着一条砖砌的台阶上行,便可直上骊山。骊山上,松柏满坡,林涛滚滚。山腰有一座老君殿,是华清宫朝元阁遗址。有诗描写:“行尽江南树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扬作雨声。”唐玄宗信奉道教,朝元阁是他孝敬老子的地方。老君殿东侧是唐代长生殿遗址,驻足于此,耳边仿佛响起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温柔誓言,心头升起一丝莫名的感伤。

  骊山烽火台,位于西秀岭第一峰顶。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那是在遥远的西周,周王为了防御西夷犬戎,在此筑起烽火台。传说周幽王的妃子褒姒,姿色美丽,能歌善舞,周幽王百般宠爱,但褒姒从不发笑,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竟点燃烽火,各路诸侯误以为有战事,纷纷带兵赶来增援,却见周幽王正和褒姒在此寻欢,褒姒方才露出笑容,各诸侯愤然而归。后来犬戎入侵,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却无人理睬,孤立无助的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夕阳西下,苍山秀岭涂上万道红霞,酷似一匹“火焰驹”,妩媚动人。曾有诗赞颂此景:“丹枫掩阳夕阳残,千壑万崖华亦难;此是骊山真面目,人生能得几回看!”这便是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晚照”。从“烽火戏诸侯”到“千古风流华清池”,骊山承载着千年的江山美人情。其中的孰是孰非,自由你来评说……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登岱图》

  第一个登上泰山的皇帝是秦始皇。保存在岱庙的两块残石记述了秦始皇兼并天下的赫赫功业。秦始皇在泰山上筑坛祭天,表示归功于天,叫做“封”,然后他下山后到山前的小山丘上又设坛祭地,这叫做“禅”。封建时代的泰山封禅由此拉开了帷幕。秦始皇封禅泰山,是中国历史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制的帝国,正式向天地隆重报告它的庄严诞生,泰山从此成为一统江山的神圣象征。始皇之后,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朝中兴之主唐玄宗李隆基、宋太祖赵匡胤以及明朝的历代皇帝,都曾亲临泰山封禅祭祀。

  在帝王封禅的同时,泰山也包容着广博的人文精神。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折射出两千年前中国圣贤们“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拔地而起的泰山,点燃了诗人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激情。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在其翰墨淋漓的艺术生涯中三绘《登岱图》,更是与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一幅《登岱图》是罗聘山水画中的扛鼎之作。画中山石突兀,绝谷幽深,林木苍翠,山道逶迤,房舍俨然。整幅画气势磅礴。罗聘作此画时,尚无缘一攀泰山,这幅气象万千的山水长卷只是据友人的描述再加以自己想象、渲染而成。故与其说是“登”岱之卷,不如说是作者胸中泰山之影,笔墨中的一峰一峦,一沟一壑,都倾注了画家对东岳的无限神往。

  二绘《登岱图》时,正值罗聘的挚友朱孝纯被朝廷任命为泰安知府,主政东岳,邀其前往。这一次,罗聘披风冒雨,三次攀跻岱岩,徘徊于云峰深处,身凌绝顶之上,寻幽访胜。泰山的朝晖夕阴,晓岚夜雨,无不融入画家的莽荡心胸。他曾长啸天门,“口诵白也诗”,“倒听松风泻”;他曾访碑松林,“独立松凫中,看碑独无语”;他曾振衣待日,“夜半看日出,天海一荡漾”……然而,令人万分遗憾的是,罗聘辛辛苦苦三个月为泰山留下的《登岱图》以及诗集后来竟失传,成为泰山画史上的千古憾事!

  晚年的罗聘又一次提起摹绘泰岱的画笔。这一次,罗聘有幸重逢了篆刻巨匠邓石如,遂画了幅《邓石如登岱图》赠予友人。康有为《跋〈邓完白山人登岱图〉》诗:“云气苍茫日观峰,登高望海若能从。精神飞扬天地外,始识畸人亦奇松。”画中那独立于万仞之巅的老者,抒写的正是罗聘对泰山难以泯灭的记忆和无限的追怀。

  “泰山何其大,万物都归纳。泰山何尊严,万象都包含。一切宇宙事,皆作如是观。”罗聘三绘《登岱图》的真挚情感为泰山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泰山的“大”,表露在雄伟壮丽的景观上,更融入进这真挚的人文精神中。

  泰山脚下通天街的尽头就是岱庙。岱庙是封禅活动的起点,也是古代帝王登封泰山的落脚之处。庙内建筑群突出了一条长达400米的南北中轴,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这些主要建筑沿着轴线依次展开。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之一的天贶殿,高耸于露台之上,显示出神权和皇权合一的至高无上的尊严。

  “孔子登临处”的一天门,是天梯的起步处。从这里开始6600级石阶直上岱顶。跨入了一天门,人仿佛进入了仙境,红门宫、飞云阁、万仙楼、斗母宫,一路上神府仙宫接驾,人也恍若飘飘欲仙。这一路山水相嵌,林木幽深,风月无边。

  过了壶天阁,就看见中天门了。至此,泰山才终于向游人袒露出峥嵘伟岸的胸怀。“百丈崖高锁云烟,半空垂下玉龙蜒。”云步桥紧紧比邻如刀削一般的断壁,惊险万状。南天门,是登山者心目中一个目标,天门云梯也因此成了泰山的标志。要到达那里,就要先登上泰山最险要的十八盘山路。不足一公里的盘道,垂直高度却有400余米,可见其陡峭程度!

  登泰山,人的心情、感悟随着沿路景观的变化而不同。看一路上2000多年里,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摹刻在泰山岩石上的诗篇词句,真实记录了登山途中的风景,同时也写出了登泰山时的兴奋心情。攀爬着十八盘的陡峭山路,有古人在此为伴,更增添了登临的无穷乐趣。

  在五松亭歇脚,依傍着清朝植下的五棵苍劲古松,放眼看满山叠翠。清凉舒爽的山风中,慢慢感觉身体的疲劳正一点点消逝。

  终于进入南天门,心中顿时鼓起一阵胜利的喜悦。这里就是登封泰山的天子们眼中的仙境了。天街、碧霞祠、玉皇庙、瞻鲁台在仅仅0.6平方公里的泰山顶上徐徐展开。远远望去,碧霞祠白云缭绕,金碧辉煌,宛若天上宫阙;天街上商号林立,买卖兴隆。自然美景配上热闹繁华的商业气氛,让人倍感惬意。

  黄昏将近,夕阳将平铺的云海染成灿烂的金黄,坐在崖边的巨石上,默默地欣赏眼前这壮观的美景,时间在这里静止。忽然想起画家罗聘,方深深地体会到他几幅《登岱图》中蕴藏的情感内涵。

  入夜,天街上灯火通明,朝山下望去,万家灯火犹如繁星在脚下铺开,又不禁涌起对生活的无限渴望与爱恋。破晓之前,随游人涌向玉皇庙东亭,等待泰山最迷人的景观——“旭日东升”。东方微白,四周云气弥漫。慢慢地,云海和山峦在朝霞的应召中,在眼前表演起光与火的瑰丽舞蹈。突然间,太阳破云而出,万丈光芒点燃起古老泰山又一天的生机。

  泰山之行让我深深体会到它作为“五岳之首”的分量。没有华山高大,不及嵩山广阔,却兼雄、奇、秀、险于一身,凌驾于齐鲁群山之上,俯瞰着东部的茫茫海域。千百年来,上至皇帝、圣贤,下至大画家罗聘,都感慨于泰山的气势、美景,对其备加尊崇。攀登泰山,又能给人一次难得的意志力的考验!如此种种,使人们对泰山更添无限的向往和流连。

下一页·第四篇· 古画风景(5)上一页·第四篇· 古画风景(3)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中国艺术地图》
· ·第一篇· 岩画(2)
· ·第一篇· 岩画(3)
· ·第一篇· 岩画(4)
· ·第二篇· 墓室壁画(1)
· ·第二篇· 墓室壁画(2)
· ·第二篇· 墓室壁画(3)
· ·第二篇· 墓室壁画(4)
· ·第三篇·宗教壁画(1)
· ·第三篇·宗教壁画(2)
· ·第三篇·宗教壁画(3)
· ·第四篇· 古画风景(1)
· ·第四篇· 古画风景(2)
· ·第四篇· 古画风景(3)
· ·第四篇· 古画风景(4)
· ·第四篇· 古画风景(5)
· ·第四篇· 古画风景(6)
· ·第四篇· 古画风景(7)
· ·第四篇· 古画风景(8)
· ·第四篇· 古画风景(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