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第四篇· 古画风景(2)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1-24 10:41:39 |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 故都汴京寻古昔——《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犹如一首韵律和谐的乐曲,真实地演绎着900年前汴梁城的都市生活。

   画卷从外城起: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正赶着5匹驮炭的毛驴,向城中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是大地回春的清明时节。路上的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正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繁华的汴河码头上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的在茶馆休息,有的在饭铺进餐,有的在看相算命。汴河里大大小小20多艘船只,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船,或在船头生火做饭;有的正吃力地摇橹行驶,岸上的纤夫喊着号子,船上船边,桥头桥下,一片繁忙景象。虹桥宛如一道飞虹横跨汴河两岸,一条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桥上的人也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

  过桥后是一座竹木搭建的酒楼,精致华丽。城门外人烟如云,大路旁搭起了革棚、支起了大伞,各行各业一一排列。走进斗拱精巧的城楼善门,更见一片繁华景象:屋宇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商店、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有做生意的商贾,有叫卖的小贩,有骑马的官吏,有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画中的人物大小仅寸许,但均各有身份、各有情节,且神态毕现,极为生动,有让人身临其境之感;所绘桥梁的建筑结构严谨,一丝不苟,可谓求真尽得;城门下缓缓进城的骆驼队,将被高耸的城楼所隔断的画面巧妙地衔接起来。其势之宏大、艺之精妙、匠心之独具,造就了这幅传世名作巨大的艺术魅力。

  自隋炀帝开凿了古汴河,开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和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就使其成为隋、唐、宋时期的重要漕运航道和经济大动脉,富足了其沿岸大大小小的县邑和集镇。北宋时的汴梁城,正经历着其历史上最为繁荣发达的鼎盛时期。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也描绘昔日开封:“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日,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场;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使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

  然而,这幅记载着汴梁城市历史的写实画卷竟成为这座繁荣富庶的古代都城留给世人的最后纪念。《清明上河图》画成不久,金人攻入汴京,劫掠一空。金兵焚城,大火三日不熄,二百年积蓄一夕尽扫。此后,开封就失去了其作为都城的昌盛。开封的繁荣竟成了它盛极而衰的不祥征兆。金朝的战乱使运河漕运中断、湮塞,开封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水路交通,很快衰落下去。

  “梁苑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能断愁。记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昔日宋都歌舞升平的都市繁华,流传在文人墨客的诗句中了。金代黄河改道南下,此后水患接连不断,古老的城池被一次又一次地掩埋在黄河泥沙之下,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殆尽……

  “沉舟侧畔千帆过”,今日的开封城,在经历了2300多年的沧桑岁月后,以“七朝古都”的崭新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昔日的东京通衢大道之上是“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图》中那条繁华古道就处在今天的御街地下。漫步御街,看那气势轩昂的牌坊、对称而立的角楼,身临鳞次栉比的仿古楼阁,在曾经的东京酒楼之冠——矾楼中品一品正宗的宋菜,整个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几百年前的宋朝,不禁感叹起历经北宋168年的开封城繁荣兴旺的往昔。

  岁月和历史磨灭了一座城市美好的过去,结束了北宋皇帝万世升平的好梦,但留下了流传世代的艺术作品和今人对往昔的无限怀念。清明上河园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再现了这幅古画中的故城风貌。站在东京码头岸边,画中舟船云集、漕运繁忙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但河中逼真的仿宋船只,仍能勾起人的无限遐想。站在优美的虹桥之上,满目汴河的碧波,一瞬间仿佛又看到了画中那艘高大的商船,听到了船夫的叫喊,闻到了船舱内飘来的饭香……站在高耸的善门脚下,看道路两边绿树成荫,昔日画中的革棚已换作商贩的木亭,倒是大伞还撑着,不过不再是故时的竹伞;人们也一样在为生计忙活,不过曾经是为过往的商旅,如今是为这园中的游客了。

 

  ● 春台明月话扬州——《邗江胜览图》

  唐代时,扬州是“富甲天下”的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北宋的扬州是与都城开封媲美的经济、文化中心,而扬州城达到空前繁荣,得益于清朝康熙和乾隆皇帝的几次“巡幸”。那时的扬州是商家遍地、人云密集的世界大都市,文化也盛极,出现了名震画坛的“扬州八怪”,悠久的扬州戏曲也空前兴盛。

  长卷风俗画《南巡盛典图》、《乾隆南巡图》记录了两位皇帝浩浩荡荡的南巡盛况,其中都有扬州城的热闹。著名的扬州画家袁耀所绘《邗江胜览图》画卷,则让徒坐家中的人得以卧游这个风景优美的江南古城。

  阳春三月的清晨,在富春茶社品过香茗踱出门来。薄雾微冷,瘦西湖长湖如绳,串接着两岸的花红柳绿,楼台水榭。“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乘宽大的木板船,眼前的景物便渐入画境,叫人如痴如醉。

  长堤旁一株杨柳一棵桃,满眼春色。杨柳是扬州的市树,据说隋朝开挖运河之初,翰林学士虞世基建议岸边植柳。隋炀帝大加赞赏,亲手种下柳树一株,赐姓杨,柳树从此改叫杨柳。

  宽广的湖面上,五亭桥好像一条美丽而别致的腰带,衬托在杨柳的如烟绿色中。桥上建有5座亭子,造型典雅秀丽,是清代扬州两淮盐运使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请能工巧匠设计建造的。五亭桥有15个桥洞,据说每到十五月圆之夜,每洞各衔一月,15个圆月倒悬水中,争相辉映,泛舟穿插洞间,别具情趣。

  自五亭桥西去不远,清越的古筝声声传来,悠扬入耳。慢慢地,林荫簇拥之下的二十四桥渐入眼帘。优美的桥身,如同一位美人伸展着旖旎的腰肢。据说桥长24米,宽2.4米,围以24根玉石栏杆,拾级上下都是24级台阶,所以名曰“二十四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代大诗人杜牧这诗不知拨动了多少骚人墨客的心弦。这桥边的路千百年来,不知承受了多少吟咏的脚步;那桥上的天空和明月,不知积累了多少浪漫的遐想。而最令人痴迷的,还是袁耀画中“春台明月”的风景:那皓月当空下,流光的湖面和水里模糊的月影,还有灯火阑珊处的悦耳琴声……

  沿瘦西湖西去,就到了古有“扬州第一名胜”之称的大明寺。大明寺初建在距今1500年前的南朝。唐朝东渡日本传播佛法的鉴真大师就是大明寺的高僧。如今的大明寺,多为清代建筑。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时,不断增建这里的寺庙,使之规模日趋恢宏,遂成为扬州八大名刹之首。宏伟的大雄宝殿内香火鼎盛,有当地的百姓,有外地的游人,也有海外的游客,怀着对佛法或明晰或懵懂的虔诚,都是为祈求一份吉祥。

  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言道:“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迭石胜。”其中迭石最具特色的当属个园。个园在东关街,曾经是清代两淮盐总黄应泰的私宅。园名极富个性,乃取自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之意。“四时之景”是个园最具创意之处:园门首修篁掩映,石笋参差,是春山;过春山、宜雨轩后,是太湖石堆叠而成的跌宕多姿的夏山;秋山拔地而起,气魄昂然,有咫尺千里之势;冬景用白矾石冰裂纹铺地,腊梅、南天竺点缀其间。畅游个园,仿佛转眼之间经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其间感受妙不可言!

  古运河北岸徐凝门街中段,是著名的晚清名园——何园。“何”字来源于园主人的姓氏。何园内上有高低回环的串楼,下有逶迤曲折的回廊,漫步其间,景物推移,一路变换,一会儿俯视池水游鱼,一会儿仰望楼阁栈道,一会儿又置身湖石假山……在何园之南,还有个片石山房。相传片石山房的假山石出自“扬州八怪”石涛和尚之手,现在可算是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了。片石山房独峰耸翠,秀映清池,叠山之妙,当得起“奇峭”二字。假山前的楠木厅,据说在扬州园林中,也是资格最老的建筑了。

  “春风十里扬州路”。扬州是一座清丽娇媚,被诗、画淹没的城市,它的景色,它的氛围,它的古老和它的青春,毫不掩饰地展现给你,如一壶醴酒,既香甜可口,又意味悠长。

下一页·第四篇· 古画风景(3)上一页·第四篇· 古画风景(1)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中国艺术地图》
· ·第一篇· 岩画(2)
· ·第一篇· 岩画(3)
· ·第一篇· 岩画(4)
· ·第二篇· 墓室壁画(1)
· ·第二篇· 墓室壁画(2)
· ·第二篇· 墓室壁画(3)
· ·第二篇· 墓室壁画(4)
· ·第三篇·宗教壁画(1)
· ·第三篇·宗教壁画(2)
· ·第三篇·宗教壁画(3)
· ·第四篇· 古画风景(1)
· ·第四篇· 古画风景(2)
· ·第四篇· 古画风景(3)
· ·第四篇· 古画风景(4)
· ·第四篇· 古画风景(5)
· ·第四篇· 古画风景(6)
· ·第四篇· 古画风景(7)
· ·第四篇· 古画风景(8)
· ·第四篇· 古画风景(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