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9-06 11:09:17 | 出版社: 内蒙古日报社

刚刚结束“浪”(Ten Thousand Waves)在悉尼双年展的首映,艾萨克•朱利安(Isaac Julien)的两名助手就马不停蹄地赶到上海。他们把香格纳在莫干山路的H空间精心布置和分割,悬空挂起9个屏幕,布置好9.2环绕声的音响和与之匹配的吸音条件,这个中文名称只一个“浪”字的展览就在一顿精心而耗费的准备之后开幕了。

白色的屏幕、35毫米胶片转高清的投影、漆黑的展场、单件作品的展览、中国意境中国故事和中国人、陌生的浦东俯瞰和熟悉的三十年代片场……从这些表述词汇上看不出这件作品的特异之处,甚至很容易让人产生对其他作品的联想。按理,黑箱体验对习惯于当代艺术的观众已经不再新鲜,然而这个长达50分钟的电影却留住了几乎每一个钻进来的人。人们被屏幕间来回切换的节奏、人物和场景、特写或全景而不断进行目光和身体的迁徙,精密设计的音乐在声道间滚动,配合着图像对观看者的调动。屏幕间零落着的观众剪影也成了偶尔被扫过的场景之一,在画面不肯懈怠的美感将整个气场统摄的间隙,视线掠过对面正往你所站立之处定睛凝视的他人,连这个他人也有了被虚化的可疑。一时间,人们似乎放下了怀疑的重担,投入了这场庞大的多屏视觉中,就像普通人走进电影院一样,只是这里的九个屏幕,一刀刀地将现场渗透得更加剧烈,给人带来了身不由己的迷茫。

如果像我一样,在张曼玉的脸部特写中走进展厅,多半很快就会被俘获。扮演妈祖的张曼玉的脸,出神入化地在中国西南风景中飘摇,惘然而不惑的表情同时赋予了她和妈祖相当的神性,并构成了作品所设定的重要基调。事实上,英国人朱利安成了第一个在香格纳做个展的外国艺术家,并不是因为这个第一人不能是其他人,而很可能是因为《浪》天然地同中国有关:不仅想法来自中国、制作成于中国、得益于同中国艺术家的合作,而且在完成后给中国的艺术界带来问号。

1  2  


下一页高士明对话艾萨克•朱利安与马克•纳什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当代艺术与投资第七期
·
· 高士明对话艾萨克•朱利安与马克•纳什
· 在全球景观国家“装置”的语境中重写艺术史—— 《双倍无限:过去二十年回顾》研讨会
· 专访“Arthub亚洲”总监乐大豆(Davide Quadrio)
· 艺术世界中的思想与行动
· 关于“道德”项目第八幕的策展手记
· 关于“道德”的对话--《METROPOLIS M》杂志对“道德”项目策展人胡安•盖坦的访谈
· 关于“道德”项目
· 角落里的光
· 我的大学(1990-2010):刘大鸿与双百工作室
· 大学这个单位——左靖与刘大鸿的对话
· “我”的纪录片
· 论阿尔弗雷德•雅里剧团
· 北京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国际论坛
· 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媒体实验室启动仪式暨国际媒体艺术与设计实验室论坛
· 绝对皮娜——关于一位伟大舞者的影像
· 中园:一种独特的中国生态乌托邦
· 都市传奇
· 解放——相对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