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年6月11日—日 地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此次论坛同时也是新成立的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的开幕仪式。这个新的研究室由媒体艺术策展人、帕森斯设计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张尕主持,集合清华大学普适计算研究部和医学院神经工程研究所的科研力量,并与纽约的帕森斯设计学院,荷兰鹿特丹的媒体艺术中心V2以及瑞士联邦理工大学(洛桑)建立起合作关系。依托如此丰厚的资源,此次论坛几乎包罗了大多数新媒体艺术的知名机构,在国内实属难得。 受邀参与论坛的国际机构均为重要的媒体艺术实验室,包括荷兰V2、MIT媒体实验室及未来公民媒体中心、林茨电子艺术节未来实验室、马德里普拉多媒体实验室、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媒体与设计实验室、蒙特利尔六边形研究所、美国Eyebeam艺术与技术中心、英国Blast理论等媒体艺术的领军团队。其中有像清华大学媒体实验室这样直接隶属于学院或研究机构,也有依托于基金会运作的民间组织。由于时间的限制,加之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各位演讲人大多仅限于介绍各自机构的概况、团队的理念、工作的进展,论坛更像是一次经验分享和最新鲜成果的展示,尚欠深入的辨析与讨论。即便如此,整整两天的密集讲座仍带来大量令人兴奋的信息,展现了这一年轻的艺术形态所具有的无限可能与活力。 各种项目及进展恐怕是各个机构的发言人最乐于同听众分享的一部分,也占去了论坛绝大部分的时间。比如,Blast理论的尼克•坦达维尼特耶(Nick Tandavanitj.)通过几段短片介绍了他们运用交互媒体创作出创新型的表演模式和交互艺术。 “绑架”是他们的早期作品,通过诸如在网络社区发帖、在音像店张贴海报,以及广播和电视等方式,Blast邀请那些希望被绑架的人们参与活动,为他们提供一次体验被控制的快感的机会。这些候选者以抽签的方式决定谁将有幸被绑架,而全部过程被拍摄成20分钟的电影在通过电视和网络传播。 “你能看到我吗”系列项目,通过GPS系统和计算机控制,将城市变为放大的虚拟游戏场景,参与者们通过控制终端发送的讯号,在东京的各个角落寻找同时在虚拟空间躲避追踪的对手们。,参与者、艺术家和观众们通过网络、实时表演和数字播放等方式联系起来,同时得到揭示和思索的还有交互行为以及技术的社会和政治特性:在这个由媒体充斥的世界中,大众文化规则是如何通过表演、装置、音像、移动和在线技术等方式得到体现并渗透的,信息包含的意识形态问题也由此引出。此外,纯粹以科技进展为驱动的项目也相当引人关注, MIT未来公民媒体中心的科学家们研制出能够将人类尸体分解为有机土壤的蘑菇,并为此设计了一套全新的葬礼仪式,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新的埋葬方式改变现代人关于死亡的文化习俗与成见。这些在科技、社会与艺术交汇处所孕育和诞生的新形态很难用“新媒体艺术”“科技艺术”或“生命艺术”等名词来概括,它还处在一个没有定型、没有束缚、充满冒险精神和蓬勃生机的黄金时代。 各机构的理念和运作、组织、推广及合作方面的经验,亦是论坛发言的重点。总的来说,这些机构几乎都将探究和促进艺术、科技、社会之间的关联作为工作的起点,但具体的关怀对象则各有侧重。如美国MIT未来公民媒体中心重点探寻文化和艺术实践如何批判性地将科学技术加以结合,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媒体与设计实验室则将科技尖端同艺术的结合,作为在变动不居的超技术社会中保存人性和自由的土壤。在工作经验方面,马德里的普拉多实验室以其极富特色的“文化协调员”方法得到听众的关注。“文化协调员”(cultural Mediators)由团队成员轮流担任,负责将项目的理念、方法、目的和过程与观众、其他合作对象,以及感兴趣的市民进行讨论,这并非单向解释或陈述的过程,更是不同范围及文化概念之间通过主动的碰撞和协商,激发新的问题并共同寻求有效的应对方法。由于这一工作常在小啤酒馆里以亲密的直接的方式进行,普拉多实验室的文化协调员又被称作“啤酒协调员”,而他们也实实在在地改变着当地的文化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