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专访“Arthub亚洲”总监乐大豆(Davide Quadrio)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9-06 10:58:40 | 出版社: 内蒙古日报社

翁志娟:请介绍一下“Arthub亚洲”是什么性质的一个机构?主要是做哪一方面的事情?

乐大豆:“Arthub亚洲”是一个非营利性机构,在香港注册成立,管理者遍布亚洲各地。“Arthub亚洲”作为一个富于创造力的智囊性机构,在多方合作下,扮演着艺术品实验室的角色,为新艺术、新思想、前沿项目以及视觉艺术和新媒体领域的对话提供一个研究平台,全力支持中国和亚洲其它地区的当代艺术创作。在本地各媒体领域的思想家们的集思广益下,各种机会纷至沓来,受此鼓舞,“Arthub亚洲”将致力于推动艺术试验和知识生产,促进艺术家、艺术工作者和艺术组织的多样性。 “Arthub亚洲”的任务是:1.为中国和亚洲当代艺术家的新项目和新作品鉴别,提供知识、策略、后勤、资金等多方支持;2.积极促进地区内部以及地区之间当代艺术家和艺术从业人员之间的非正式联系,在亚洲范围内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和社区,推动不同思想和个体之间的融合、互动以及互相启发;3.促进那些希望分享项目思想、获得项目灵感的人互相交流,这些项目既包括知识作品(出版物、研究项目、研讨会),也包括其他成果(能力建构、网络建设以及地区地图);4.通过教育进一步发展开明的艺术受众;5.为中国和亚洲其它地区的国际艺术家提供一个平台,促进艺术作品的生产(艺术作品包括特殊的地区性和国际性作品,展览,行为艺术以及研讨会)。

翁志娟:您个人的身份从以前的“比翼(Bizart)”成员到现在的“Arthub亚洲”总监,有什么不一样?

乐大豆:“比翼”是我在上海最早做的艺术项目,它的状态很象是一群艺术家一起做事情。1998年刚成立时,因为上海没有独立的艺术空间提供给年轻艺术家做展览,除了一些画廊之外,那些使用多媒体、录像、装置、行为等媒介做的艺术作品没有地方展出,“比翼”的成立也是上海当时文化背景的一种反映。 “Arthub亚洲”的产生是从“比翼”出发,它的活动跟“比翼”许多项目有关,到2007年时,我的一些想法跟1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在文化艺术的经验方面,从2007年起,我开始分析中国与亚洲之间的关系,包括在文化发展上的各种可能性上;第二、在日常事务方面,管理“比翼”对我来说有点累了,我希望有一种更为开放的状态去做事情,也希望在经济上更加容易处理;第三、我觉得中国艺术需要让自己更加的自由,中国艺术太民族化了,它需要开放,但在开放的过程中需要跟亚洲其它地方建立更多的联系,西方的价值体系对中国艺术影响太大了,而且它不一定带来好的效果。 “Arthub亚洲”是一种“非”机构,这个词是我发明的,意思是在文化世界里面,有很多独立的想法和独立的目标,它能够实现很多重要的事情,而且会推动我们的文化价值体系。“Arthub亚洲”机构只有三个人:德芙内•阿亚斯(Defne Ayas)、邱志杰和我,所有的事情包括媒体联系、寻找赞助、更新网站等等事情都是我们自己在做,除了有特别需要时会临时找人帮忙。现在世界上的“非”机构也越来越多,它是一种特别有效的体系和模式,它的存在不需要稳定空间,也不需要一个国家。“非”机构也在一直变化,虽然它规模很小,但影响深远,这也是“Arthub亚洲”的一个前卫特点。


 

翁志娟:“Arthub亚洲”为什么要策划一个这样的研讨会?想要达成什么效果?

乐大豆:2008年当我采访上海的40多位艺术家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现在缺少有趣的研讨会,并且能听到的批评声音很少,就算能听到也是很没有意思的,所以在艺术圈里很需要做这样一个活动,刚好有这样一个机会,我们就策划了此次研讨会。希望达成的效果很简单:通过我们自己一些具体的工作,至少能够继续分析和批评我们所处时代的艺术和文化环境,这样的过程才是真正的进步,并且有利于艺术将来的发展。

翁志娟: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根据什么安排的?

乐大豆:我们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研讨会,来分析仍不明朗的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线索,并且讨论它正在面临的一些问题,会议主题是根据下面这几个问题来设定的:1、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是如何发展的;2、在当代艺术发展上,中国并不是一个特例的国家,其它地方比如东欧国家有着很相似的历史可以拿来参照和对比;3、探讨艺术家与艺术环境的关系,包括最近几年艺术的发展和进步、艺术团体的问题。

翁志娟:策展人是根据什么来选择发言人与参与者?

乐大豆:选择人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当时的想法是想要邀请一些平时很少出现的人,比如宋海东、飞苹果这类人,因为我们想听到有独立想法的人来讲新鲜的故事。

翁志娟:就你自己十多年在上海的工作经验,你是如何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

乐大豆:我肯定希望上海艺术家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路线推动艺术的发展,无论他是画家、多媒体艺术家或书法家,因为艺术是一场革命,是积累的迈进。最近我看到有些艺术家感觉在放弃,或者变成了一个装饰家,我们希望看到新人出现,也在等待新一代的年轻艺术家来做事情,可他们在哪里?不过,我还是相信中国当代艺术环境可以提供很多机会给当地及国际艺术家做新的作品,发展前卫的概念。我是个乐观的人,最近我成立了一个“东远西远公司”(Far East Far West),想通过它来提供资金支持优秀艺术家实现一些有意思的想法。去年徐震也做了“没顶公司”(MadeIn),似乎“公司”项目是“比翼”催生出来的一个新策略。

下一页艺术世界中的思想与行动上一页在全球景观国家“装置”的语境中重写艺术史—— 《双倍无限:过去二十年回顾》研讨会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当代艺术与投资第七期
·
· 高士明对话艾萨克•朱利安与马克•纳什
· 在全球景观国家“装置”的语境中重写艺术史—— 《双倍无限:过去二十年回顾》研讨会
· 专访“Arthub亚洲”总监乐大豆(Davide Quadrio)
· 艺术世界中的思想与行动
· 关于“道德”项目第八幕的策展手记
· 关于“道德”的对话--《METROPOLIS M》杂志对“道德”项目策展人胡安•盖坦的访谈
· 关于“道德”项目
· 角落里的光
· 我的大学(1990-2010):刘大鸿与双百工作室
· 大学这个单位——左靖与刘大鸿的对话
· “我”的纪录片
· 论阿尔弗雷德•雅里剧团
· 北京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国际论坛
· 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媒体实验室启动仪式暨国际媒体艺术与设计实验室论坛
· 绝对皮娜——关于一位伟大舞者的影像
· 中园:一种独特的中国生态乌托邦
· 都市传奇
· 解放——相对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