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洞察艺术生命的新方向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1-19 11:27:15 |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从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到对生活艺术有所领悟,这段过程对我来说完全是一次意外之旅。大学时代参演的一场舞台剧《牛奶树下》改变了我之后的人生。参与这场舞台剧的预演和正式演出的经历令我万分着迷,而且对我极富挑战性。自大学毕业后,我便矢志追求舞台艺术,至今已有二十余年。

  或许我的舞台生涯并未带给我多少财富和名声,但在扮演莎士比亚剧中人物和现代剧中的角色时,我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我在百老汇歌剧里演过一些角色,举办过一整年的个人巡回演出,同时还从事艺术课程的教学工作。如今,讲台已悄然成为我生命中最主要的舞台。

  到目前为止,我已教过各个年龄层的学生。我传授有关戏剧表演的一切:如何化令人惊骇的伤疤妆、如何使用道具、怎样欣赏优秀的戏剧,我甚至还教他们许多舞台以外的知识。

  1970年底,我在林肯艺术中心发现一门叫做“美学教育”的课程,它对我帮助极大。“美学教育”是专门训练艺术教学工作者,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吸引各年龄层的人亲近艺术的课程。艺术家在研习课程中设计一些关于艺术工作的测试,学生们则在参与课程当中不断接受挑战,并解开各种疑惑。当那些学生在参加音乐会时,他们以演出者的身份来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单纯地欣赏音乐),这样的练习可以提升他们的领悟力,帮助他们自行跨入艺术生活的殿堂。

  我花了好几年时间造访音乐城,希望以此来实验并扩充我的研习课程。那几年里,最让我获益匪浅的是与一群来自纽约和纳什维尔的优秀艺术家们共同参与研讨会。由于想不出更恰当的名称,我将研讨会的伙伴们通称为“鲍伯”。鲍伯合作开发了美学教育领域的几个重要课题,如美学的学习与领悟、心灵的运作方式、艺术之源的探讨与影响等。

  在与鲍伯共同研究的过程中领悟出来的道理,足够我写出一本厚厚的理论书,以供艺术教育工作者参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开始将抽象的艺术观念运用到生活当中——我不仅在教学及艺术工作中运用艺术技巧和理论,同时也在日常生活运用。

  这些艺术运用的最大突破,出现在最不艺术之处。我曾在纽约经营一家小公司,专门搜集有关人们生活形态及消费行为的研究资料。我们每年对各种机构进行无数次的调查研究,再把每项研究结果整理成上百页的材料,经过分析、综合,再将厚厚的材料浓缩成简明扼要的人性化的观点,形成精华资料。而这些最新的资料,便可以随时提供给有需要的报刊媒体或商人们。这个项目在当年颇为成功,不过在1992年,我将这家公司卖给了纽约的EPM传播公司,他们至今仍生意兴隆。

  我的戏剧舞台背景与经营企业的实务理论看似差异极大,甚至互相抵触。我曾尝试和一位异常生气的客户沟通,也试着劝说哄抬价格的供应商,请他们调整利润目标,结果都无济于事。如此看来,似乎所有商业场合里的言语词句都和我的艺术美学背景毫不相干——至少在开始时我是这么认为的。后来,我发现在做最喜爱的工作时(比如拟订市场计划书,或分析所调查的统计结果等),工作心态与从事艺术工作时的心态非常相似——当我在导演《哈姆雷特》并饰演其中的角色时,其间付出的努力与承受的艰辛是难以估量的,但我的身心都感到满足。于是,我接受了事业上不同的创意挑战,并从中享受到非凡的乐趣。

  我曾经犹豫要不要将这种不寻常的感觉告诉艺术界的朋友们——难道我对艺术的热忱已经消退了吗?我能将这种对统计图的兴奋感告诉那些正在度假的剧院同事们吗?告诉他们此种满足感与我在制作舞台剧《仲夏夜之梦》时的感觉一样吗?尽管有踌躇,但我依旧坚持着这份在外人看来颇为费解的个人兴趣——实验、测试,并四处与人分享我的想法。

  事实证明,我当初缺乏自信是毫无根据的,如今我非常高兴自己能将这些想法诉诸文字,而那些热心参与实验的朋友们,便构成了此书的主角。

下一页都市儿童上一页艺术是个动词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是个动词:玩味艺术生活,丰富创意人生》
· 编辑推荐
·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内容精选
· 本书目录
· 艺术是个动词
· 洞察艺术生命的新方向
· 都市儿童
· 传话筒的艺术
· 艺术即生活
· 艺术创作的三项原则
· 看不见的艺术高招(1)
· 看不见的艺术高招(2)
· 真实生活里的世界
· 回归基本:艺术的基本技巧
· 心灵本有活泉
· 激活内心渴求(1)
· 激活内心渴求(2)
· 利用黄金时间
· 细腿儿
· 训练你的注意力
· “限制”激发创造力
· 艺术家的注意力(1)
· 艺术家的注意力(2)
· 寻常之外的不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