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从何而来?这是一个涉及实体论与心灵层面的深奥问题,恐怕也是数万年来人类的共同疑问。据研究证实,我们内心的渴望与内心对未知事物的包容量成正比。 人生充满了惊叹号。从一名婴儿的脸上可以看出人类的基本感情,它像一块原色的调色盘;而大人们往往在生活中深藏了许多不轻易流露的情感,调色盘上调出了难以辨认的色彩。年幼孩子们所拥有的特权之一,便是毫不隐藏地泄露出自己的情感。他们极容易发现大人们早已不再留意的美好事物,甚至觉得老虎钳形状优美。 艺术家便拥有孩童一般的惊奇心态,只要能体会孩子的心境,创作的方向正确,再差劲的艺术老顽固也能创作出惊人之作。例如某一天,一位60岁的画家朋友兴高采烈地向我描述,他是如何在一块巨大的画布上创作,并获得不小的惊奇的。他可以为此足足兴奋半个小时——惊奇带来了生命中毫不世故、完全纯净的喜悦。一个人越融入艺术生活,他的惊奇感及艺术活力便越易增加扩大。作家J.M.巴里就深谙此理,他说:“超能力是什么?它是一种随时随地让人可以再回到孩提时代的能力!” 成长似乎在渐渐削弱人们的惊奇感。真实世界的极度商业化似乎与惊奇互相对立,在沉重现实的影响下,人们的惊奇心被蒙蔽了。然而,惊奇会在需求的外壳下徘徊,就像埋在干涸土地里的种子,一旦有人浇上水,它便会不顾一切地破土而出。若没有一颗敏感的好奇心,人类就不会有渴望。惊奇无所不在,它可在任何地方见证到善良的真理。 惊奇是“哇”一声再加上不寻常的发现。我们会对任何印象深刻的事物大叫一声“哇”,请注意这个由事物传达印象的过程。“哇”代表的是接收另一个新世界的信息,“惊奇”则是想要进入那个新世界的一股冲动反应。小孩子的惊奇是一种毫无掩饰的直觉,成人的惊奇则需先接收一个印象(有别于以往经验的感受),当发觉此事物在某方面的特别之处,一时又找不到言语足以形容自己的感觉,于是“哇”的一声叫了出来。 我们会在事物令人眼睛一亮时发出赞叹,惊奇正是这种让我们忍不住一探究竟的感觉。例如我们首次欣赏规模宏大的舞台剧时会张大嘴巴,忍不住“哇”的大叫一声。剧中那慑人的豪华布景、演员的倾情演出等都使自己的情绪变得高昂,这就是一次惊奇的体验。 惊奇是完全属于个人的主观感觉。没有人能够强迫他人去感受惊奇,也没有人能够代替他人去体验惊奇。通常未能充分了解惊奇本质的人都有一个通病:认为惊奇的感觉源自外界给予我们的深刻印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惊奇的感觉是一种“内在”的体验。当我们体验惊奇时,内心某处就正在“运作”,感觉好像打开了一扇心门,并调整了心灵内部摆设的角度——这种技巧相当重要。通过惊奇的感受,我们扩展了原有的认知,进入了另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即使我们后来忘记了令自己惊奇的原因,但发出惊奇的刹那,它就已经在我们脑海里制造了印象,拓展了我们的想象及理解空间。惊奇是即时的,是对外界的一种反应,它在产生的刹那也同时创造了艺术。 反之亦然——艺术的成果亦能唤起惊奇的感受。当我们有意创造艺术时,便能常在生活中体验到惊奇。此时,我想起一个发生在“唤醒惊奇”训练营里的例子——有一位学员在舞台剧的编舞创作上只做了一段非常简短生硬的动作。我在这位严肃的女孩身上看不到任何一线惊奇的曙光!她在展示作品前就表示她不喜欢舞蹈,在此之前,我并不了解她的成长背景。几天后,她激动地告诉我她的故事。原来这位学员自小在一个笃信宗教的家庭里成长,她被规定不准跳舞或以舞动肢体来表达快乐,即使成年后她不再严格遵守这些家规,但习惯已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改变。 当我上完课,决定由每位学员到台前做练习时,她深感害怕,因为她从不允许自己去做这些事情。 课程结束后,她突然发现运用身体舞蹈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当她诉说着内心的感受时,惊喜与兴奋溢于言表。她用了“神圣的”、“健康的”等字眼来形容,还告诉我她终于发现自己也拥有灵活的肢体语言,并决定从此善尽其用。通过那次的练习,她的渴望被释放了,而且是她从来不自知的渴望。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远离了“惊奇”。我们常将“事情通常是……”挂在嘴边,这句话好像打散了童稚的惊奇之心,实则不然;或许我们内心的惊奇受到了重击,但它还有一息尚存。我们无法教导他人如何去体验惊奇,正如我们可以把马拉到莫奈的名作《睡莲》之前,却不能令它惊叹着要一饮莲花池里的水。不过,假若我们可以引导他人进入艺术世界,惊奇则必然会如期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