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废墟上的重建与艺术事业的起步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3-27 10:18:31 | 出版社: 典藏艺术家庭






1978年,我想考回浙江美术学院,这一年我31岁。虽然我的专业成绩考得很好,素描考了第一,可是因为超龄,只好进了中国画系的进修班。在班上画过人物素描。那时我画的那些白描人体,完全就因为看了袁运生的《西双版纳写生》。我当时一看,呦,这个人体,这个写生,这个先生画得好,而且听说他是在宣纸上直接写生。我觉得这个办法好,就画了几张试试,觉得不错。这时候,对我个人艺术的起步来说,最重要的是我开始临摹吴昌硕的写意,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画写意花卉。记得我的毕业创作画了一条横卷,留在美院的资料室了,画的是舟山的渔场,有很多的帆船,在晚上有许多灯光的。用水墨画的,灯光有一点黄颜色。

其实1976年父亲平反后,学院的领导就跟我谈说:“公凯,你该回学校!”但是我思想斗争了两三天,最后决定不回来。因为这个学院给我留下了太多痛苦屈辱的记忆。“文革”结束之后,整个中国都在医治自己的伤口。我们家经过这场运动之后,也只留下了一片废墟。两三年后我又一次面临选择,我考虑再三,终于还是留在了中国画系,主要是因为父亲身后的许多事情需要有人来做。其实,我当时回美院也是出于无奈。

那时候中国画系的系主任是顾生岳,他说系里面的画论课都是老先生上的,现在老先生都不在了,问我是不是能上上画论,这样我就接了画论课。还有,大家都知道我的素描不错,系里又让我在人物教研室教素描。但当时我已经在实践中感到素描与笔墨的不协调,心里挺矛盾,也就对素描失去了兴趣。后来系里评助教的时候,我们大家都把画挂起来评,记得我画了四扇屏的荷花,还有一条用白描画的横卷,细细长长的,是下乡时水乡农村的写生,好像还有白描写生的人体,在我们三四个人里算是作品多的了。当时,江丰来杭州正好看见了我的画。他说,你画的画比你爸爸画得好。江丰的话,可能是因为我的写生画得很写实。系里的章祖安先生看了我画的这种写意的花卉说:你的写意花卉当中有情韵,是你的特点!这是跟你老头子不太一样的地方。老头子有霸气,你的画也不弱,但是你比老头子更有情韵。我觉得他说得有点对。

实际上,那个时候我的主要精力忙于处理父亲的一大堆身后之事。为追回抄家抄走的遗作,在互相推诿的各部门之间,我费尽周折调查和斡旋了几年。1984年,我们把追回的潘天寿作品120幅捐赠给了国家。在1981至1987年间,“潘天寿书画展”陆续在杭州、北京、沈阳、南京、上海等地巡展,并组织了多次研讨会。1982年3月19日至5月19日,中国20世纪五位画家传统画展在法国巴黎举行,展出吴昌硕、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陈之佛的作品1OO件,这是新时期以来内地第一个对外交流展。1987年我在担任中国画系主任的同时,举办了“潘天寿诞辰90周年纪念画展”及纪念会,会议论文结集为《潘天寿研究》(潘天寿基金会丛书,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出版)。潘天寿基金会于1984年成立,当时只有国家奖励捐画的奖金20万人民币。1990年,在李可染、吴冠中、陆俨少诸先生的倡议下,在香港为潘天寿基金会筹款举办了大型专题拍卖会。这也是内地第一次举办拍卖会。1991年5月24日,潘天寿纪念馆新陈列厅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同年,“潘天寿作品展”在上海美术馆举行。1994年12月,“潘天寿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潘天寿研究会成立大会”在杭州举办。同时由潘天寿基会会资助举办了“潘天寿讲座”,高居翰等著名学者应邀前来进行学术讲座。


我在1983年完成《潘天寿评传》的撰写,后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当时我还努力收集父亲的诗稿。父亲在世时已编定一个较为完整的诗稿,可惜我看到的只是一个残篇,我尽量从题画上抄写补辑,经校点编定一册《潘天寿诗存》,以线装宣纸印出。1995年,我撰写的《潘天寿绘画技法简析》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这也是我从笔墨、构图、境界三个方面研读潘天寿艺术的心得与札记。我组织编定的《潘天寿书画集》上下两编,1996年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集是潘天寿作品鉴定的权威依据和潘天寿研究的基准文献。

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到无论潘天寿研究还是画展,其实不仅是我们一家的事情,它更是百年中国画事业中的一部分。我的想法也逐渐从潘天寿研究扩展到中国画教学研究、“传统四大家研究”和百年中国画。1992年5月,潘天寿纪念馆与炎黄艺术馆联合举办“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四大家展览及学术研讨会”,展出四大家作品120件,出版了《四大家研究》论文集。1993年4月浙江美术学院建校65周年,潘天寿基金会在杭州举办了“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65年学术研讨会”,同时出版了两本论文集。1997年3月,“潘天寿百年纪念展•中国画百年精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同时举办“20世纪中国画——传统的延续与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潘天寿艺术研讨会”。出版《“20世纪中国画——传统的延续与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潘天寿研究》第二集、《潘天寿诗存校注》和《潘天寿传》两种。作为潘天寿诞辰百年纪念活动系列的“潘天寿绘画展”也在台北举行,“潘天寿精品展”在成都四川美术馆举行。

1  2  >  


下一页“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对父亲的再认识上一页最初的艺术教育与理想主义的雏型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守护理想》
·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 “在蔚蓝色的天空中高高站起”
· 润物细无声
· 最初的艺术教育与理想主义的雏型
· 废墟上的重建与艺术事业的起步
· “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对父亲的再认识
· 作为体系的传统
· “互补并存,多向深入”与误入理论界
· “绿色绘画”:中国绘画的未来前途
· 对中国现代文化的自觉
· 静水深流
· “游于艺”与实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