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废墟上的重建与艺术事业的起步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3-27 10:18:31 | 出版社: 典藏艺术家庭



 
凉暮-47×60cm-1988





关于潘天寿艺术思想的整理,我在最初做了两件事情。先是编了一本《潘天寿美术文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出版),辑入当时我能搜集到的父亲的所有文章。父亲的文稿资料在“文革”中散失得非常厉害,大部分都没有了,虽经搜集整理,收入文集的也只是一小部分。在这之后,我又编了一本《潘天寿谈艺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出版)。我觉得父亲的一些观点很重要,如果用语录的形式摘编画论,单刀直入,重点突出。我就把父亲这些有代表性的观点抽出来,还把我当时收集的潘天寿画论里一些零零碎碎的段落,放在一起,把它们分类,编辑成书。所辑内容,除大部分引自他的著作、手稿外,小部分来自他讲课和谈话的记录。直到现在,《潘天寿谈艺录》还是学界研究潘天寿思想理论最基础的材料,到今天也没有更多的新材料。我编《潘天寿谈艺录》是花了些功夫的,因为父亲的东西散失太多,收集起来实在是不容易。我又用心把它分成类别,诸如“艺术与人生”、“艺术与民族性”、“继承与变革”、“造化与心源”、“人品与画品”、“画史”、“中国画教学”等。这虽然主要是个整理的工作,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父亲对于中国画问题的宏观思维,很理性,也很有策略性。这就启示我应该怎么样去思考中国画在整个大局当中的位置,在这个方面是研究潘天寿才给了我一个启发。

我在编《潘天寿谈艺录》的过程当中,对中国画的认识也逐步深入进去了。这个时候我也正在系里讲画论课,系统地读了中国历代画论,对中国美术史的历史发展和价值线索也做了一番梳理。1986年还应中央美院中国画系之邀作了“中国绘画美学略讲”的系列讲座。当时,李泽厚《美的历程》出来以后,也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提纲挈领地把中国的美学历程作了梳理概括,还对我们认识古典思想儒、道、释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框架。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更给我提供了一个思想背景,我和时人一样如饥似渴地阅读西方思想家的书。当时,李泽厚、王元化、陈鼓应、余英时都来过浙江大学讲课或讲座,我和谷文达、王公懿等常常一起去听。回想当初我从收拾潘家的残局开始,宏观地认识潘家的历史悲剧与民族命运的未来崛起,重新面对20世纪以来中国画生存与发展的宏观战略。我自己关于“绿色绘画”的想法,关于中国画生存发展问题的思考,就是在这个时候成形的。


<  1  2  


下一页“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对父亲的再认识上一页最初的艺术教育与理想主义的雏型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守护理想》
·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 “在蔚蓝色的天空中高高站起”
· 润物细无声
· 最初的艺术教育与理想主义的雏型
· 废墟上的重建与艺术事业的起步
· “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对父亲的再认识
· 作为体系的传统
· “互补并存,多向深入”与误入理论界
· “绿色绘画”:中国绘画的未来前途
· 对中国现代文化的自觉
· 静水深流
· “游于艺”与实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