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对中国现代文化的自觉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3-27 09:51:12 | 出版社: 典藏艺术家庭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预见,在21世纪初期的20年中,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中国的文化领域包括艺术领域,从观念到实践的各个层面将发生重大变化。

文化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下,民族文化认同成为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中重要的基本问题。中国原有的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元,但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化是否也能成为当之无愧的一元?我们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构筑中国特色的文化形象和价值体系?这是我近10年着重思考的问题。

早在1992年,我应加州伯克利大学东亚研究所邀请赴美一年有半。当时我是带着中国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去的,时至今日这依然是我们画中国画首先面临的问题。我流连在旧金山美术学院、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PS1,心里想着的却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问题。当时我就在想,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根基,究竟是否能引伸和构建出另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形态,一种中国自己的现代主义?

 
秋菊-69×68cm-1996

对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反思性研究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海内外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大陆美术界的研究主要从史学的角度对重要画家和主要流派作偏重于史料梳理的研究,台湾的研究侧重于30年代的早期油画家,近些年欧美对此项研究兴趣日增,尤其关注85新潮以后的艺术探索。这些研究已经为当下的思考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史实基础。但与此同时其中亦存在着一大共同的疑惑和误区:即在对“现代性”的判定上还没有跳出“现代即西方,传统即中国”的思维模式。其缺憾在于将中国的现代美术等同于西方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推演,而将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主体部分:传统演进、中西融合和大众美术等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态排除在“现代性”之外,使20世纪中国美术无法在世界美术史中得到合理的解释和恰当的定位。

我感到我们美术界在许多重大学术问题上存在着模糊认识,诸如美术的“现代性”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什么是中国的现代美术?如何辨析和界定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性?什么是中国画发展演进的现代形态?这种转型以什么为标识?大众美术在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过程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尽管不断有“全盘西化”的思潮涌动,但在中国的可行性却又如何?“中西融合”的不同样式背后的社会指向如何?如何从本体论的角度来为这些样式定位?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的前卫艺术及其在中国现代美术中的位置?中国现代美术在当今全球化境遇中的未来可能性又将如何?

为了在宏观战略和基础理论上回答这些问题,我在1999年提出“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的研究课题,并着手搭建研究梯队,自1999至2004年先后在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招收博士研究生十余人,通过课题研讨推进研究、培养人才。我自己也在这些年的思考中,逐渐形成了以“自觉”作为区分传统与现代的标识,以“传统主义”、“融合主义”、“西方主义”、“大众主义”作为中国现代主义美术基本形态的理论构想。

在我看来,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定位、是正名,

1  2  


下一页静水深流上一页“绿色绘画”:中国绘画的未来前途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守护理想》
·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 “在蔚蓝色的天空中高高站起”
· 润物细无声
· 最初的艺术教育与理想主义的雏型
· “文革”的困惑
· 理想主义的转换
· 废墟上的重建与艺术事业的起步
· “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对父亲的再认识
· 作为体系的传统
· “互补并存,多向深入”与误入理论界
· “绿色绘画”:中国绘画的未来前途
· 对中国现代文化的自觉
· 静水深流
· “游于艺”与实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