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多多:耕犁之美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3-25 13:23:22 | 出版社: 中国当代艺术基金出版社

 

由此可见,“挖”和“埋” 这两套诗歌动作构成了多多诗歌文本的经和纬。其中一个主阳,一个主阴;一个类似儒家,一个靠近道家,在两者的和谐互补中凝聚力量,轮番向着“土地中心主义”发起语言冲锋,同时,多多也借用这两种诗学武器制衡着“土地中心主义”中万难消除的二律背反,就像尼采说的那样,无论如何,我们都既要受疾病之苦,又要受解药之苦。这便是我们的命运。那个快乐的牧羊人恐怕早就已经在暗地里嘲笑我们了。

时至2010年,人类在21世纪已经走过了十分之一的旅程。此刻,我们这个发达的“文明时代”越来越文明,但却依然充斥着形形色色的野蛮,其程度却是有增无减。在中国这片的广袤的土地上,历史上发生过的一切都在这里重复上演。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国人对 “土地中心主义”的膜拜和忌惮从未减弱过,土地与魔鬼梅菲斯特签署的协议还没有到期,只有跻身在角落里的诗歌洞察着真相:“我们唯一忘记的就是人 /我们终于戒掉了人/关心别人的坏习惯/ 当你的手搭到别人肩上/准会感到皮革般的隔膜/当你看到别人的脸/已变得这般冷漠”(多多《鳄鱼市场》)。也就是在 2010年,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尾巴上,一个叫汪峰的歌手,其实也算是个诗人,唱红了一首名叫《春天里》的歌:

还记得许多年前的春天/那时的我还没剪去长发/没有信用卡没有她/没有 24小时热水的家/可当初的我是那么快乐 /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你是这此刻烂漫的春天/依然像那时温暖的模样/我剪去长发留起了胡须/曾经的苦痛都随风而去/可我感觉却是那么悲伤/岁月留给我更深的迷惘/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 我的眼泪忍不住的流淌……

 无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有多么文明,或者多么野蛮,人类在世界面前的迷惘从来没有消除过。即使在明媚而烂漫的春天,万物朝气蓬勃,像我们的祖国,像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豪情万丈的时代,然而我们是否真正地在这快速流逝的时光中像一个人一样的去生活过?长发剪去了,剪不去生活中的杂草,胡须冒出来,冒不出我们此刻想要的幸福。诗,或歌,飘扬在大街边、天桥下,飘扬在黄金般的麦田上空,撼动着无数的灵魂,他们为了理想,为了生存,为了别人,去生,去死,去疯狂……然而,究竟有哪一种属于普通人的信仰可以像24小时热水一样,保障着我们的心灵和肉体的纯洁?承诺给我们作为一个人一样的尊严?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注定要消逝或已经消逝的东西,我们只能在回忆这种无比忧郁的动作中,缅怀那一年的春天,那个地点,过于年轻的我们,曾经仿佛像一个人一样地生活过、爱过、恨过、哭泣过,或者仅仅是一次与美好之物的擦身而过。那些诗人们,就这样深情款款或撕心裂肺地呼唤着那个短暂的春天;那些诗人们,无论是多多、汪峰,还是那个“快乐的牧羊人”,无论活着的,还是死去的,都愿意把自己和自己的那些无人问津的诗,永远地埋在那里,一个转瞬即逝的词语高挺的腹部,一块安静的土地。

1.参阅(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许明龙、马胜利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83-190页。

2.(法)卢梭:《论语言的起源兼论旋律与音乐的模仿》,吴克峰、胡涛译,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52页。

3.(俄)曼杰什坦姆:《曼杰什塔姆诗全集》,汪剑钊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页。

4.(法)卢梭:《论语言的起源兼论旋律与音乐的模仿》,第53页。

5.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第12页。

6.穆旦:《蛇的诱惑》,曹元勇编,珠海出版社,1997年版,第54页。

7.戴望舒:《戴望舒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106页。

8.(古希腊)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 神谱》,张竹明、蒋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4页。

9.艾青:《中国当代名诗人选集·艾青》,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页。

10. ( 美) 罗伯特· 弗罗斯特: 《弗罗斯特诗选》,曹明伦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 12页。

11.朱大可解释了这种“水体语法”的规则:首先是某种坚定的流动气质,除非遭到严酷的冻结或阻挡,它拒绝屈从于一个闭抑的空间;其次,必须穷尽它所面对的空间,只要它自量充足,它就要探入世界的所有缝隙;第三,在水和土地之间出现了互相敌视和征服的迹象,水像永恒的刀锯,在时间的声援下,使诸山崩解,大路破裂成碎片,并借助周期性泛滥对空间进行广泛的掠夺。参阅朱大可:《流氓的盛宴——当代中国的流氓叙事》,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379页。

12.《老子》,第四十三章。

13.参阅(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1页。

14.参阅(德)胡戈·弗里德里希:《现代诗歌的结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抒情诗》,李双志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68页。

15.(德)保罗·策兰:《保罗·策兰诗文选》,王家新、芮虎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16.(德)尼采:《历史的用途与滥用》,陈涛、周辉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17.(德)尼采:《历史的用途与滥用》,第92页。

18.(法)斯加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张逸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41-42页。

19. ( 德) 瓦尔特· 本雅明: 《普鲁斯特的形象》,《写作与救赎——本雅明文选》,李茂增、苏仲乐译,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第163页。

20.《二十世纪英语诗选(中)》,傅浩编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79-380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信仰与文明上一页王广义:“雾状思想”与“不确定”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时代2011年第一期
· 当代艺术的境遇与变迁
· 把风暴引进更高的城邦
· 微言大义
· 灵魂的队伍
· 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酸莓奖
· 2010中国当代艺术金棕榈奖
· 当代精神的艺术救赎
· 心灵的自由与人性的回归
· “在线人间”水墨的“民国风”与影像的“流变性”
· “视觉运动”架上绘画研究系列之一
—— 一种艺术内部问题研究的绘画(节选)
· 王广义:“雾状思想”与“不确定”
· 多多:耕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