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祥.《风往回吹17》. 油画. 110×80cm 对于绘画技术极限的追求 杜曦云(以下简称杜):对于绘画的技术你有非常高的要求,那么在当代艺术语境中你怎样看待技术在画面表达中的作用? 王华祥(以下简称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艺术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们几乎无法去定义它。而我们通常所讲的主流当代艺术似乎又等同于观念艺术,对观念艺术而言,技术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相对于技术占90%的写实绘画,观念艺术中的技术含量大概仅有5%—10%。就我个人而言,我仍然坚持艺术的超时空性,当然这不是否定艺术史的“断代学”,抹杀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界线,而恰恰相反,这种超时空性强调的是艺术之间或者时代之间的血缘关系,即我们对于以往历史的精华应该持有一种继承,尊重,甚至珍重的态度。 杜:脱离学院传统语言,你的作品开始转向对图像形式感与当代性的把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王: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讲,我早期的版画《贵州人》系列一方面不同于过去官方主流的“红、光、亮”或歌功颂德题材,也不同于历史上一贯的写实主义或情节性绘画;但另一方面它又仍然源于生活,呈现的是现实生活的原貌,所以在当时它既是一个全新的东西,同时又是一个传统的东西。 杜:实际上你真正脱离学院传统而转向当代是从“近距离”时期开始的。 王:“近距离”时期的作品已经不再像《贵州人》一样是对技艺的表达,而是对身边现实的呈现,并且这种“呈现”具有了“当代性”。九十年代,中国进入现代化时期,我们看待人的眼光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肖像题材的角度来讲,它显然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工农兵形象,而是我们身边的一些人,虽然通过这些肖像我们还不能复杂地去呈现社会的变迁,但许多艺术家的创作都在此时发生了变化,比如刘小东等人。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实“近距离”和“新生代”的产生才是当代艺术的标志性现象,而之前的“85新潮”严格意义上并不算是当代艺术,因为它更多的是一种模仿与宣泄。然而,尽管如此,事实上我也并没有在“近距离”里停留太久,我又开始了“文化波普”的创作。 禹培龙(以下简称禹):你的“文化波普”就是把古典油画中经典的画面形象与当时杂志媒体上收集到的服装模特和电影明星等时尚形象结合起来,并把一些带有中国符号的环境背景置于其中。这似乎与你一直追求的技术复杂性不完全相同? 王:对,但我的“文化波普”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波普艺术”,因为我的画面是非常古典的形象,讲究造型,所以我的画面是半立体的,而非平面的。此外,将过去与现在置于同一个画面中,这在中国艺术史上是第一次。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意识到,这个时代的生活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生活——由于媒体的发展,可见的与不可见的、消失的与存在的、过去的与现在的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的生活,并且从空间概念上来讲,这个时代的生活已不再是一个身体经验的空间,因为阅读使人们的视野超越了空间的限制。当然,这些在当时并未被批评家所接受,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孤独的人。 杜:通过你的谈话与作品,我发现你对于未知充满好奇,好像永远处在对极限或极致的挑战状态,这与中国人适可而止的普遍状态明显不同。这种极致化的倾向在你的画面中有最直观的呈现,包括你的素描与其他创作都有这种追求极限化的倾向,那么在你的创作和教学中,当你将技术推到极致之后有没有什么独特的发现与感受? 王:以素描为例,当到达极限时,就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不会再受到很多艺术风格的束缚,感觉所有的壁垒都消失了,我可以进入到任何人的领域当中。事实上我是一个根本的宽容者,所以我能够进入他人的世界,能够体会到他们的共性、特点及局限。此外,当我到达极限时,我会发现那些过去的大师仿佛又重新复活过来,我知道我与他们是一起的,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之所以成为大师的力量之源在哪里,因为我进入了一个无边界的世界。毕加索曾经说过:“艺术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当真正到达极限的时候,你不会再有门类之见或派别之见,你不会排斥任何艺术,在你看来,任何艺术的存在都是必然的,都是有意义的,我们没有必要去夸大某些艺术,也没有必要去贬低某些艺术。而当你具备了这一点感受的时候,你就获得根本的自信,此时,无论你是否有钱,是否有名,是否站在市场的中心或舆论的中心,你都不会受其影响,因为自信使你获得了思想上的自由。 李国华(以下简称李):那么这个自由在你艺术创作中的体现是什么? 王:当到达极限后,你可以获得绘画语言上的自由,即达到色彩、造型或形式语言的极限时,你会在语言上发现很多人的秘密。比如版画的“三十二种刻法”,当你掌握了它之后,你几乎可以看懂现代艺术所有的艺术家和艺术现象,因为你懂得了语言的极限,也就懂得了所有人的语言。但更重要的是,你可以获得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自由表达,此时,你的知识来源将不仅仅局限于艺术界,而是可以扩展到思想界或哲学界等其他领域。 李:过于追求极限是否会对自己造成损伤,是否需要适可而止? 王:适可而止,在我看来它更多的是一种控制力,对一种关系、一种最佳状态的一个瞬间定格。适可而止表现为一种修炼、修养,但它仅限于对已知事物的一种控制力,而对于“未知”,适可而止的思维永远不能使一个人成为前卫主义者或时代先锋,更加不会成为人类的开拓者,这也正是中国人无法引领世界潮流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