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艺术时代》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九个问题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7-29 14:07:45 | 出版社: 中国当代艺术基金出版社

 

九. 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方向是什么?

鲍 昆:作为艺术进化史维度启蒙革命一波的当代艺术潮流已经落潮,作为市场宠儿的伪当代艺术现象也随着华尔街金融危机出现而忽落冰窟,其间的两代艺术家曾经因此而浮躁的情绪也不得不冷静了。和那个骑着人力自行车却要解决乘汽车痛苦的模仿学习式的假当代时代不同,现今的中国社会环境开始真正让中国艺术家感受和体验当代性的问题,中国的当代艺术现在才获得真正的当代动力资源。无论是手段方式和材料物质条件,都为真正的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最好的繁荣条件。现在需要解决的是当代艺术的主体——艺术家的思想意识问题。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的要求,是一个从艺术出现伊始就有的老生常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格要求。应该从当代艺术观念性的角度提倡艺术家知识分子化,以使中国未来的艺术具有更强的公众性。另外,真正有前途的中国艺术,必须把艺术和市场商品区隔评价,不能总是混搭地乱弹。市场是媚俗的,其商品有自己的评价体系,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但不是主要的。需要一个具有更宽广文化视野的批评家队伍,能够超越封闭的本体艺术学来推动真正的中国当代艺术事业的进步,让其成为未来中国进步文化的重要力量。

葛 岩:骚动,反叛,被招安;再骚动,再反叛,再被招安。

韩妙第:追求普世价值下的同时尊重地域文化的多元性。

井士剑: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 呈现,多重艺术方法与并存,丰富多材。

李小山:真正掌握自身的话语权,从以往那种二元对立的状态中彻底地摆脱出来。就如我在第七个问题里所说,不再充当模仿、借鉴和人云亦云的角色。这样的话,艺术的开放、多元和创造性才是真实的和有效的。

鲁明军:平时很少想未来,更关注历史与现实。但是我相信,当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的时候,一方面社会冲突必然会加剧,另一方面妥协也会成为自觉。历史本身就是多歧的,当代艺术的意义在于如何有效地自觉于这些多歧。自觉本身就涵有反省。

彭 德:各行其是。大的趋势仍然是西方化与本土化。

沈语冰:我从不预测艺术的未来方向将会是什么,但我可以提一点个人希望(仅仅是希望):中国的当代艺术可以在一定的理智和思想水平上来进行。当代艺术是非常知性的事业,在西方,当代艺术甚至被笼统地理解为观念艺术。既然是观念艺术,那就有必要首先使我们的观念达于知识的一般前沿,也就是说,当代艺术家更多地是一个有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的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的特点就是运用概念知识(而不独直觉),这就对当代艺术界(包括艺术家、批评家、艺术经营者、媒体、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理智素养方面的要求。而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环境远不能令人满意。最大的问题是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的问题则在教育理念的落后,而教育理念的问题,又在于学科建设的薄弱,学科建设的问题,则在于基本文献的匮乏。与外国文学、西方哲学等成熟的学科相比,我国美术史、美术理论与批评的学科建设(特别是其文献积累)是远远地落后了。让我再重复一遍:艺术的衰落,首先总是缘于学术的衰落。

舒 群: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方向便是通过一个持续不断的奋斗过程使目前尚处在理念探讨层面的“图像转向”、“空间转向”和“身体转向”这些处身高位文化的星星之火发展为波澜壮阔的社会文化形态。由此肩负起改进社会管理技术,推动社会改革的历史使命。

杨 卫: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怎样,但任何未来都要从今天走过。所以,只有把握住今天,我们才能拿到通往未来的通行证。

杨小彦:介入社会,自由表达,保持精神上尖锐的批判力量。中国当代艺术应该站在活生生的现场,并通过对这一现场的介入而实现其价值,而不是束之高阁,更不能成为交换的筹码,不管这交换的对象是权力还是资本。

余世存:要在古今中外的文明财富中活出自己来是困难的。东方的艺术、西方的艺术等等分别是不够的。古典的艺术、现代的艺术等等划分也是不够的。

一般以为,艺术探索足够多了,给新的艺术生成增加了难度,增大了成本。艺术的边缘效用在递减,必须加大投入。更高、更大、更成本,使消费和阅读目瞪口呆、更无言无语。我不认为这是艺术的前途。

说到底,艺术是一种人生自觉或文明自觉,它得有往有返,它得出入自如。艺术不是向东,不是向西,而是由内心生长出来的。

中国当代艺术还是要落实于个体的心灵。个人心智是一个有限无边的时空,艺术必须明确并表达这种限制,才能安置妥世道人心。

当代艺术的未来就是这种古今中外的汇通。汇通是又不是集大成,是又不是充分的个体性。

1  2  3  4  5  


下一页刀枪与解决上一页当代艺术创作的文化符号篡改及得失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时代2010年第三期
· 当代艺术创作的文化符号篡改及得失
· 《艺术时代》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九个问题
· 刀枪与解决
· 金江波:经济与生存环境
· 李国昌:绿色思考与心灵生态
· 吕澎:总有一个“人类信仰”
· 人类会终结
· 王海川: 记忆、生态与本质
· “找回大森林” ——与肯尼亚儿童的植树计划
· 个案•徐冰
· 徐冰《凤凰》:无知、讨巧与偶然
· 寻找最后的森林
· 杨茂源:没有修辞的朴素
· 竹林七贤:无法完成的快感
· 《凤凰》的意义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