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具规模(1951-1966年) 攒书的念头萌生于一次小同学聚会。中学时代完成由兴趣到需要的转变。花七年时间才攒齐沪版“三国”。*前夕,存书已达到一定数量,对画家的熟悉也令友人折服,然而收藏意识却十分淡薄。 初衷 我收藏连环画已经55年了,历经半个多世纪,从未间断过。总有人问:“您是怎么攒起小人书的?”换言之:“收藏的初衷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头说起。 1951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我10岁,正在上初小三年级。我就读的学校是北京树德小学,一所私立学校。班主任老师姓邢,教我们语文课。邢老师笃信基督教,据他讲,他曾得过一场大病,久治不愈,一次冥冥中见到耶稣现身,抚摸了他的额头,不久病就好了,从此他步入宗教殿堂,成为一名虔诚的教徒。我那时还小,对此不置可否,无非当作故事听听罢了。 当时正值建国初期,不但物质匮乏,精神生活也挺单调,平时最大的享受就是看场电影,而电影都是黑白片。彩色电影后来才出现,1956年《祝福》是第一部彩色片。直到1959年,第一部宽银幕电影《北大荒人》才公映。孩子们玩的,不要说游戏机,连电视机都还没有发明呢!我记得那阵男孩平常玩的,主要是拍洋画、搧三角(用烟盒叠的),此外就是蹲在地上蹶着小屁股弹球,或者将捡的瓦片磨成方形,在地上互相投掷,击中对方的算赢,被击中的认输。条件稍好些的,可以滚铁环,还能抖空竹、放风筝。女孩子爱玩跳猴皮筋,或者缝个沙包翻羊拐,再不然就在地上划些道道,单、双腿地跳格子。 所幸的是,街头巷尾摆着不少租书摊铺,花一分钱就能租上一本,如果想租回家,先得交一笔押金,每本还得花两分钱。我那时放学后,常光顾书摊去“解馋”,去得勤的是东单附近一条叫栖凤楼的胡同里,一家门脸儿较大的租书铺,屋里屋外全贴挂着小人儿书封面,花花绿绿的煞是惹眼,意在招徕读者。我在书铺看了大量小人书,多是一些口吐白光、宝剑飞落的旧连环画,新作品也有,可惜不太多,虽然长了见识,但满脑瓜里装的全是侠客打斗。 记得三年级开学不久,班里来了一个插班生,姓叶,名叫叶仲石。叶同学住在学校马路对面协和医院宿舍区,他父亲是医院大夫,很有些社会地位。叶仲石与大伙熟了以后,某天邀集班上几位同学去他家做客,我也是其中之一。这一去既开了眼,也使我萌生了收藏之念。 叶宅是一座两层别墅式小洋楼,四周种着草坪树木,环境优美雅致,一望而知是阔绰人家住所。原来这天是叶仲石生日,在吃蛋糕之前,他拿出自己的玩具和课外书让大家分享,那些图书顿时成为抢手之物。一套开明书局出版的《小先生文库》约有七八十册,内容多为童话、神话故事、小说和散文,每本都是图文并茂,文字配上精美插图,使书变得魔力无穷,强烈地吸引着我们这帮小客人。我从没见过如此多的课外书,活像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同学们围着叶仲石,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叶仲石俨然像个小王子,兴高采烈地边拿起实物边讲解,还引领着众人围着他转,听他指挥。那一天,他可出尽了风头。 大凡孩子都有羡慕心理。叶仲石的藏书,不仅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随后我常找他借书看),更重要的是引发了我的攀比冲动。我心想,为什么我就不能攒下一批书,也召集同学到家里聚会呢?他已经有了《小先生文库》,那么,我也应该有小人书画库。为了这个念头,为了满足虚荣心,我集攒小人书的行动起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