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攒“三国”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2-26 16:38:03 | 出版社: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上海是我国连环画的发祥地和大本营,占据着连环画创作与出版的半壁江山。

解放后到“*”前,作为连环画五大出版基地之一的上海,曾有大手笔出现,那就是策划编绘出长篇套书《三国演义》,全书共60册,篇幅近七千幅。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大型套书,它的编绘质量堪称一流,以至于后来经过许多次再版、重印,成为名符其实的传世精品。

这套60开本的“三国”,1956年着手编绘,参预绘画的画家近30名,1957年开始出书,历时五年,到1961年才将60册出完。读初中时我在书店见到,便开始购买,待到上大学后,才将第一版攒齐。

事情到此远非结束,而只能说刚刚开始。大约1962年,我在学校阅览室看报纸,从《文汇报》上读到一则消息,报道上海人美社要对“三国”套书进行修订,将删去几册,再补充几册,还听取读者意见,把绘画风格不统一和质量较差的,另请画家重新绘画。于是到了1964年,我又买到了后补和重绘的几册,使“三国”套书达到66册。这套书可以说是最早、最全的版本了。

1965年,上海人美社出版了“三国”套书修订版,即第二版,我因已有第一版,又有补充本,便没有再买第二版。“*”结束后,1978年推出了64开、48册版“三国”,1987年将删掉的12册又补齐。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三国”出现大32开精、平装各三卷本。1994年出版了大32开精装五卷本。2001年出版了50开、60册全书。

仅这部沪版《三国演义》,我就收藏了以上五种版本。

与第一版“三国”几乎同时,北京的人美社策划编绘了大型套书《水浒传》,计划出30册,“*”前只出版了26册。

相比之下,我更看好“三国”。原因在于“三国”套书从人物造型到环境景致,从构图到整体设计,都更接近或符合我对原作的想象,更完美地表现出这一历史时期的群雄纷争和风云变幻。它在绘画上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既注重历史性,又不乏现代感。

不妨举些例子略作说明。

《桃园结义》第54幅,张飞发怒,拔刀要进帐杀董卓,刘备、关羽在左右劝阻。画面中部主体,是张飞半身近景,横眉立目,左手握拳。这幅画动感强,有冲击力,张飞的个性刻画得生动突出。

《捉放曹》第15幅,董卓睡下,曹操乘机拔刀,画面前景右部是曹操站立,两手拔刀,中部横卧着董卓。两个人物都不见头部。这幅画突出了主体人物,动作鲜明,气氛紧张,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以上两图,都将主要人物置于前景,这种处理在传统连环画中是比较少见的。

又如《白门楼》第71幅,画面右部为关羽下半身骑在马上,只画出马的尾部屁股处,上部为一杆青龙刀横举,下部远景是吕布率兵奔来。这个画面颇像影视镜头,关羽立马横刀极有气势,同时显出吕布人困马乏的狼狈相。

《马跃檀溪》第36幅,画面透过马的腹下和腿部看过去,下部全是降兵。此画面的构图取景,有影视镜头感,渲染了刘备兵将的实力强大。

这两幅画面,构图新奇、大胆,效果对比强烈,也符合现代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

下一页量入为出上一页朗诵比赛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我的连环画收藏生涯
· 初衷
· 第一本书
· 看美展
· 文理分科
· “老大哥”作品
· 朗诵比赛
· 攒“三国”
· 量入为出
· 三部沪版套书
· 立规矩
· 谁更重要?
· 第一次投稿
· 少这根弦
· 搞“四清”
· 一场游戏
· 情系沪版书
· 崇拜画家
· “坚壁清野”
· 创作剧本
· 一线曙光
· 外出购书
· 只买不读
· 投我所好
· 题材变化
· 再版书开路
· 内容拓宽
· 福地
· 同题多版
· 买新“东周”
· 一番周折
· 津版《神力王》
· 补遗
· 电影版
· 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