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五 忘情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7-08 10:02:48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后世创作中的理想状态,仍然与“忘情”有关,但与那些杰作创作时的状态有质的区别。

  黄庭坚说:“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蚋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譬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书写结束后突然毫无感觉的状态。这使人意识到,他创作的状态与日常生活中的状态有一条清晰的界线。书法创作已经是远离日常生活的一种活动,一种必须努力去实现的状态。他所使用的比喻也意味深长:一个用于表演的偶人。这样的书法已经非常接近表演了。

  王铎说:“草书须意兴爽然,形体和畅,如登吾嵩顶长啸时光景,然后落笔。不然机滞,神不飞动,止可写行书。有意无意,不可书草也。”

  王铎说的虽然是草书创作,但这段话的核心,是理想的书法创作状态与“登吾嵩顶长啸时”同一。这是一位杰出书家的重要感悟。它强调的是只有进入某种理想状态后才能进入真正的创作。但“登吾嵩顶长啸”与“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不可同日而语。王铎一生经历无数重大变故,当不乏惊心动魄的体验,但这些丝毫没有反映在他的书法观念中。他说:“平生唯愿留下好书数行。”这很可能是对一生事功已无信心时的激愤之语,但没有长期的思考,是说不出这种话来的。这不是苛求,也不是王铎一个人的问题。它只是揭示了一种改变——书法创作与生存状态关系的改变。

  他们与那些杰作的作者仍然有一点是相同的:进入一种非日常的状态。不过到达的途径、到达的状态已经不同了。

  这已经非常接近今天艺术家对创作的理想状态的追求。

1  2  3  4  5  


下一页四 模式上一页六 通变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书法》
· 六 通变
· 五 忘情
· 四 模式
· 三 布置
· 二 创作状态
· 一 书法:自觉意识的演变
· 第六章 书法创作:自觉意识的演变
· 六 书法家、现代艺术家与前卫艺术家
· 五 现代社会中的书法家
· 四 临摹
· 三 修养
· 二 “人书俱老”
· 一 书法家:形象的确立
· 第五章 书法家
· 八 行书
· 七 楷书
· 六 草书
· 五 隶书
· 四 小篆
· 三 先秦墨迹
· 二 金文
· 一 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