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祭侄季明稿》(见图4-8-17)。 “安史之乱”中,颜真卿首先于平原郡起兵抵抗叛军,其堂兄颜杲卿随后于常山郡起兵呼应,杲卿之子季明奔走于平原、常山之间作联络。后兵败,杲卿与季明等被擒,杲卿不屈,骂贼而死。颜杲卿就是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歌颂的“颜常山”。颜氏一门三十余人同时遇害,季明亦在其中。 祭文从通行的格式开始:“惟乾元元年,岁次戊戌。”笔触平缓,结构端正,但一进入对往事的回忆,难以抑制的悲愤使笔触变得动荡而急促:“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到“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续”,又几乎一字一顿,像是要把这些文字勒在纸幅的深处。此后,恢复了流畅的行笔,但笔触更为松动,内在的连续性不断加强;到祭文结尾,已是无法控制的迸发,结构、笔触彻底打散,奔流直下,留下没有任何顾忌的笔触和无尽的哀思。 这件作品的节奏与颜真卿其他作品都不同。书法与文辞完全融为一体,笔触、字结构、章法,都随着情绪的流动而变化。只要进入文辞的情境,几乎不可能不同时被书法打动。“沉痛彻骨,天真烂然,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是无数代人共同的体验。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见图4-8-26)。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名为“团练副使”,实际上只是一名被监管者。经过三年压抑、愤懑的生活后,苏轼写下以《寒食雨》为题的诗作二首。这是苏轼一组重要的作品。诗歌从平实的叙述到激烈的表达,从“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这样安静的画面,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这样沉重的吟唱,诗作节奏变化丰富而强烈,表达了作者“坟墓在万里”的凄苦心情。书法与作者其他作品面貌迥然不同,从开始到结束,字体大小、行笔速度一直在不停地变化,而且与诗意的推进存在一种默契。这是一件感人至深的作品。 在这件作品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作品中多有人们一直竭力避免的某些“败笔”,如那种突然变得尖细的笔画——“鼠尾”,而且都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如“年”、“中”、“苇”、“纸”,但这些丝毫不曾影响它作为杰作的地位。 |